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1年04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04版:江海潮·幽默
2011年04月13日

沙地·传说

“大红袍”赤豆的传说

本文字数:662

龚鹏飞

沙地特产“大红袍”赤豆,粒粗、色红、性糯、味佳,是加工豆沙,制作糕点的优质食料。畅销囯内,享誉海外。另据医书有云:赤豆益气补血,可入药。关于“大红袍”赤豆的来历,民间有段传闻。

赤百万,崇明堡镇一老翁。经营粮行,为人奸诈、性极鄙吝。昼夜盘算,錙铢必较。大斗重秤,刻剥贫民,积攒数年,遂成富户。清乾隆年间,倭寇入侵崇明,攻破城邑,大肆杀掠。巨商富室,罄掳一空。内地匪类,勾连响应,盗贼四起,凶焰愈炽。黎民百姓深受荼毒。为避祸乱,赤翁船载钱谷,携妻带子逃匿至江北永泰沙(今久隆镇一带)定居下来。

时年八月,永泰沙海啸,海潮汹涌,海堤倒塌。人畜庐舍,尽淹水中。水灾过后,瘟疫丛生,蔓延百里,闾里十室九空,沙民哭声震天。赤翁之子,十五岁的河豆性淳好善,目暏沙民惨状心甚悯之,屡劝其父修积善行,解囊施银,开仓放粮,以赈灾民。赤翁为富不仁,冷若冰霜,拒不允应。

某日,河豆趁其父驾船出海之际,偷偷将钱谷分给穷人。赤翁回来,发现河豆竟敢违背他的旨意,勃然大怒,将河豆绑捆吊拷,施于酷刑。赤翁之妻替子求情,亦无济于事。面对恶父淫威,河豆至死不屈。事隔三天,遍体鳞伤的河豆惨死柴房。

念骨肉之情,赤翁之妻含着眼泪、脱下红袱,将儿子用芦席包裹掩埋于沙滩。翌年初夏,河豆坟头长出十五棵幼嫩青苗。秋后,枝枝蔓蔓上又结出串串豆荚。金风飒飒,果荚开裂,色红而饱满的籽粒纷纷崩出。邑人感叹而云;乃是河豆不屈之冤魂矣。

为怀念那位善良的少年,闾里把红色籽粒叫赤豆,又称“大红袱豆”。不过,启海一带把“大红袱”换成“大红袍”。因为不少邑人梦里曾见河豆穿上紫红官袍成了仙。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