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岁芝兰,岁月沉香
◇谢辞修
王鲍镇久令村的风,总带着乡野的清润,拂过寻常院落,也拂过陈卫英老妈妈的岁月。这位109岁的老人,颠覆了人们对百岁老者的固有印象——没有身形迟缓的佝偻,不见耳聩目昏的滞缓,她腰板挺直如松,眉眼清明有神,言谈思路利落,声线清亮,步履从容,发间竟还藏着几缕青丝,自理起居,不辍劳作,活成了岁月里鲜活的模样。
我与老妈妈渊源不深,仅两面之缘,她却记挂真切。那日恰逢岳母忌辰,阴云轻笼村落,我顺路登门拜访,距她十米远唤了声“老妈妈好”,她便即刻起身,拉过板凳,笑着唤出我的身份:“你是林再新的大女婿吧,请坐。”我暗暗吃了一惊——两年未见,她竟能一眼认出我。我细细打量她,满头银丝中夹杂着丝缕青丝,笑脸温和,言语清脆,精神矍铄得不像历经百年风雨,瞧着倒比实际年龄年轻了二十余岁。
一旁的儿媳施建兰,说起婆婆便满眼暖意。平日里洗衣洗浴、打扫整理,老妈妈不用人搭手,床单被褥叠得棱角分明,衣履洁净清爽,即便子女不在家,也能自己生火做饭,把小日子打理得妥帖。饮食上无甚挑剔,唯独偏爱清晨的米粥与芝麻汤团,简单清淡,却养得身心康健。更令人称奇的是,老妈妈视力远胜于她小32岁的儿媳,施建兰眼花穿不上针时,她无需眼镜,裸眼便能稳稳将线穿入针眼。107岁那年住女儿家,电梯突发故障,老妈妈不用搀扶,拄着不常用的拐杖,独自从一楼爬到六楼,中途未歇,惹得邻里纷纷惊叹,有人特意登门道贺,合影留念,视作幸事。
最动人的,是老妈妈骨子里的坚韧。她出身贫苦,三岁丧父,住环龙舍,烧泥涂灶,甚至讨过饭。“打了九十九仗,没见过像九令镇这一仗那么惨烈。”1943年,抗日军民在当时的九令镇、如今的九令村与日寇殊死搏斗,炮火纷飞,死伤无数,那惨烈的场景深深烙印在陈卫英这一辈人的记忆里。
上世纪四十年代,丈夫远在大丰捕鱼时,她突然临盆,身边无人能帮忙,她便独自烧开水消毒剪刀,忍着剧痛冷静给自己接生,终是母子平安,十多天后丈夫归来时,她已能下地劳作。在那段艰苦岁月中,凭着这份果敢和刚毅,她撑起了家中半边天。
经历过近一个世纪的世事变迁,老妈妈深知如今的幸福安稳有多么来之不易。如今启东经济兴盛,景致秀美,党和政府对老人关怀备至,补助优厚,她育有一男五女,家家富足安康。“现在的日子,年轻时做梦都不敢想。”她望着庭院外的光景,语气里满是知足与幸福。
“劳其形者长年”。农村的百岁老人,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劳——哪怕年过期颐,仍不辍劳作,我的岳母也是如此。勤劳的习惯、乐观的心境、和睦的邻里、孝顺的儿孙,再加上党和政府的关怀——这一切,或许正是陈卫英老妈妈健康长寿的秘诀。
岁月匆匆,洗尽铅华,陈卫英老妈妈如一株芝兰,在乡野间静静绽放,用一生诠释着坚韧与温柔,也让每个见者知晓,健康长寿,从来离不开对生活的热忱,与岁月里沉淀的平和。愿天下老人皆能如她这般,携健康伴长寿,让晚年岁月,绽放温润光彩。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