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启东制造”闪耀国际舞台
——市政协提案办理追踪报道④
本报记者 顾晓晓
十月的广州,微风送爽,秋意盎然。在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现场,来自启东的42家企业组团亮相,“启东制造”吸引众多海外采购商驻足洽谈,展台前气氛热烈。
“此次参展效果超出预期,意向订单量有望再攀新高!”江苏东成电动工具公司等企业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表示。这份底气,折射出启东企业出海战略的持续发力。今年4月的第137届广交会上,启东参展企业已累计收获意向订单金额突破3亿元。
这份亮眼的“出海成绩单”背后,是启东制造型企业面对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主动突围。近年来,随着国内制造业成本攀升、利润空间收窄,越来越多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然而,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普遍面临国际化人才短缺、境外法规不熟、信息壁垒等多重挑战。在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陈德提交的《关于支持本地企业出海的建议》提案,精准切中企业出海痛点,建议政府搭建服务平台、加强专业培训、引导协同竞争,并提出以“贸易试水”模式降低风险、保留本地税收。
这份提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市政协主席会议确定为今年的重点提案,由市商务局主办,市发改委、工商联等多部门协同办理。
市商务局作为主办单位,积极转化提案建议为具体政策,持续整合省、市两级资源,着力构建“政策赋能、生态共建、市场开拓、协同竞争”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出台《启商〔2025〕40号》文件,创新推出“启东市重点展会动态目录”,并实施“季度微调、年度优化”的动态管理。今年以来,该目录收录的境内外重点展会已增至40场,同时对参展企业的展位费给予补贴,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企业出海,不仅是产品的流动,更是知识、人才、信息和资本深度融合的综合较量。为破解长期制约企业国际化的“人才短缺”与“信息孤岛”两大核心痛点,市商务局联合市工商联多措并举,系统提升企业出海综合竞争力。自启东跨境电商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线上赋能直播41场,线下专项培训活动覆盖企业超300家次。此外,与南通理工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建跨境电商人才定向培养机制,持续为行业输送跨境运营人才。
“我们组织企业家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民企实地考察,学习借鉴企业出海成功经验。”市工商联副主席高飞介绍道。在此基础上,市工商联通过举办第48期东疆大讲坛,邀请专家学者来启开展专题培训,围绕民营企业如何苦练内功、加强合规经营、构筑持续竞争优势、提升国际认可度等方面进行系统辅导。同时,利用“工商联+”部门合作机制,联合市司法局开展“企航未来 法护营商”专项活动,积极推进涉外法律业务创新,不断提升企业运用法律工具的专业能力。此外,还与全球华人联合总商会、上海潮汕商会、上海粤籍商会联盟等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精准信息对接与专业化服务支持。
在各部门协同努力下,启东创新实践以“跨境出海、供应链出海、品牌出海”为核心的“三海战略”,成效显著。以吕四跨境电商产业园为枢纽,整合电动工具、家居制造等产业带资源,2025年上半年,园区跨境交易额突破3.7亿元,同比增长84%。一批企业如久正人体工学、华舟医用等主动布局东南亚产能;东成电动工具研发的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成功切入欧美市场,实现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跨越。
精准的政策引导与协同的服务体系,有效激发了企业出海动能。2025年上半年,启东新批出海企业达5家,包括海四达马来西亚公司、泰国公司等;1~5月,境外直接投资额达1737.8万美元,同比增长161%;1~9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57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出口额达21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7.6%,增速在南通县市区中位居前列。这些数据背后,正是提案办理从“纸面”落到“地面”的生动体现。
“提案的持续跟踪问效,为我们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出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下一步,启东将进一步完善提案成果转化机制,让政协“金点子”真正成为企业出海的“导航仪”,推动“启东制造”在国际舞台上持续绽放光彩。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