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不服的“火烧村”
1943年春,日寇与伪军妄图扑灭苏中四分区的抗日烽火,将其划为“清乡实验区”。在此背景下,二补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锄奸反特等多种形式,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清乡”斗争,用热血与坚守书写着不屈的篇章。
1944年2月,二补乡民兵在区委、区政府的指挥下,果断除掉作恶多端的伪乡长陆桂山,给日伪军当头一棒;3月上旬,新上任的伪乡长陈炳昌仍死心塌地为敌效力,民兵旋即将其活捉,后将其暴尸通兴镇,以儆效尤。接连的锄奸行动,让敌伪势力惶惶不安,却也激起了他们的疯狂报复。
4月28日,吕四镇据点出动近百名日伪军,气势汹汹扑向二补乡“扫荡”。当敌人行至南星桥西侧500米的陈炳昌宅时,恰好钻进了我方预设的伏击圈。东南警卫团战士率先发起猛攻,敌人猝不及防,只能边打边向东北方向逃窜,企图沿石陀港退回吕四据点。可埋伏在石陀港畔的民兵早已严阵以待,迎头痛击之下,彻底堵住了敌人的退路。腹背受敌的日伪军慌作一团,向北疯狂逃窜,警卫团战士与民兵随即集中火力追击,打得敌人走投无路、纷纷跳河。此战中,1名日军小队长与1名伪军被当场击毙在河中,其余敌人狼狈溃逃。
4月30日清晨,吕四镇日伪军又联合包场据点的敌军共百余人,再次偷袭二补乡。乡村干部早已察觉敌情,一边组织民兵奋勇堵击,一边带领群众紧急撤离。当敌人进村时,只见家家户户空无一人,怒火中烧的日伪军兽性大发,竟公然点火烧房。从东到西三华里长的两只埭,瞬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大火从上午8时一直烧到下午3时才熄灭。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劫难中,49个宅头、162户人家受灾,200多间房屋被烧毁,145张床柜、9张大被橱、72张碗橱、350多张台子、1250多条凳子化为灰烬,58600多斤粮食被烧,6000多只家畜家禽葬身火海。为铭记这份民族恨,人们将二补乡这两只埭命名为 “火烧村”。
家园被毁,二补乡群众陷入“无栖身之处、无存粮之地”的困境。县委迅速指派党员干部王召祥等人进驻“火烧村”:一面安抚群众情绪,组织灾民筹备夏收、重建家园;一面动员青壮年组建“复仇队”,拿起武器保卫家乡。县委还发动全县人民伸出援手,捐钱捐物支援灾区——短短几天,大量用于建房的毛竹、芦头、稻草,以及衣被、家具等物资便送到了灾民手中。仅用10多天时间,一排排整齐的草房便在废墟上建起,“火烧村”群众又重新在这里生活、战斗。百姓们满怀感激地念叨:“共产党,大恩人,一心一意为人民,支助物资重建村,人民感激泪满盈。”此后,80多位村民相继加入“复仇队”,这支队伍阶级觉悟高、警惕性强,不仅镇压了为敌效劳的伪乡长陆桂山之父,更成为打击敌伪的重要力量。
1944年8月,王召祥带领十多名队员,在牛桥至巴掌镇的河道旁设伏。当伪军乘船进入伏击圈时,队员们从东西两侧同时发起攻击,打得伪军乱枪齐发、仓皇逃回吕四据点。此后,“复仇队”日夜袭扰敌人,抓住时机便给予致命打击,让日伪军终日惶惶不安。随着革命形势不断发展,我方力量日益壮大,日伪军再也不敢轻易侵犯“火烧村”。
这片曾被烈火吞噬的土地,从未被敌人征服;这里的人民,用不屈的意志证明:只要党群同心、斗志不灭,再残暴的敌人也无法摧毁人民的信念与家园。
(市委党史办、市档案馆供稿)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