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铸青春
◇符 筱
在今年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五位同学组建“启东抗战历史研学团”,系统深入地学习了《启东抗战记忆》系列史料。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对脚下这片英雄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
启东的抗战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1938年,周儒谦、费一夫等爱国志士毅然挺身而出,组建“启东县抗日义勇军”,在石陀港海域成功袭击日军运输船,缴获大量物资,给了日军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启东人民的抗日斗志。
在反“清乡”这场残酷斗争中,启东军民更是用智慧和热血书写了无数感人至深的英雄篇章。龚友山父子带领民兵,仅凭两支老步枪,利用熟悉的玉米地和芦苇荡作为屏障,击退装备精良的日军,打响了海东区民兵抗日“第一枪”;正诗乡倪学章一家组成“倪家将”,全家齐上阵,即便房屋被烧、亲人遇险,也绝不向敌人低头;年仅20岁的女交通员陆小妹,多次穿越日军封锁线传递情报,不幸被捕后壮烈牺牲,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绝不泄密”的誓言……这些鲜活的历史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爱国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用具体行动书写的忠诚与担当。
深入学习启东抗战史,让我们对伟大抗战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1942年夏末,吴振卿、唐廷宰、钱文德和老林四位普通民兵,在青纱帐中自发伏击日军。他们的行动不是来自上级命令,而是源于对日寇暴行的最朴素愤怒,源于内心深处“保卫家园”的纯净情感。
这种精神,是“灵活应变、勇于创新”的智慧精神。面对敌人的“清乡”封锁,启东军民创造了无数“土办法”:在河道设置“暗桩”,让日军汽艇寸步难行;在田野挖掘“交通沟”,既便于隐蔽转移,又能伏击敌人,将平原变成“抗敌迷宫”。这种因地制宜、创新求变的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种精神,更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1939年,江北特委委员洪泽等人潜入启东,建立启海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开办“福泰昌”南货店作为秘密联络点,在当时启东中学举办“春假修学团”,成立“青年工作队”,将救国救民的种子播撒在一代代青年心中。1940年新四军东进启东,与地方武装会师,组织民运工作队深入群众,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奠定坚实基础。这一切都深刻昭示:真正的力量源于人民,真正的智慧来自人民。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习启东抗战历史,最重要的是从中汲取前行力量,转化为勤奋学习、砥砺品格的自觉行动,在学习中发扬“不屈意志”和“持久战”精神,在生活中践行“团结协作”与“无私奉献”,更要在人生追求中坚定“目标信念”和“家国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启东抗战的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它将激励我们新时代青年,铭记昨天的苦难辉煌,担当今天的使命责任,奋力明天的伟大梦想!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