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江海潮
2025年09月19日

寓意美好的虎头鞋

本文字数:1490

◇唐 诵

从前,祖母和祖父的旧衫碎布、母亲嫁衣的余料、父亲汗衫上仅存的好布片……被心灵手巧的女性收集起来,被重新拼缀,一针一线,拼凑成为一双双精美可爱的虎头鞋。在江海大地,长辈用一块块曾经与自己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旧布料,给予新出生的孩子最特别的呵护和祝福。

虎头鞋不仅好看,还特别实用。鞋面上,虎头圆睁着黑亮布贴的眼睛,短须以棉线细细捻成,摸起来极软和;额间“王”字用金线绣出,却毫无凶相,反倒透出几分憨态。宝宝学翻身时,虎头鞋从被褥间露出来,像两只温顺小兽守在脚边;当被大人托举到高处,鞋子便直接踩在大人的掌心或膝头;待到学站时,鞋底密密的防滑针脚,能让孩子站得更稳。

如今,在启东市东海镇丰利村的虎头鞋文化展览馆里,各色虎头鞋挤挤挨挨摆满了半面墙的展柜。有的以芦扉花布为底,米白底色织着浅褐条纹,如秋日田埂上的稻穗,虎耳缝着粉绸,衬得虎头愈发灵动;有的用老蓝布做鞋面,虎脸以白棉线勾边,再贴红布做鼻,粗粝布料撞上精巧绣工,满是江风海韵的质朴;还有的鞋面缀着蓝印花布碎料,虎纹与缠枝纹交错,仿佛是一块浓缩的江南春光。

这些虎头鞋最大不过一岁孩童的脚寸。“猫干不湿脚,驱邪保平安。”老辈人常挂在嘴边的这句俗语看似简单,却藏着最朴素的生活智慧。他们用最柔软的布料,包裹住对孩子最坚定的守护,希望这份柔软能为孩子抵御世间的风雨;以最憨拙可爱的虎头模样,传递出最有力的祝福,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远离灾祸。

可这份珍贵的智慧,曾一度险些随时光的流逝而被淹没。2018年,东海镇政府开展乡村文化走访调研时,工作人员走进丰利村,意外发现村里会做虎头鞋的大多是年过七旬的老人,针尖上的这份传承,眼看就要在时代的浪潮中断裂。为了守住这份传承,村干部请出陈秀兰这样的老手艺人,再召集村中妇女,于村委会摆开针线笸箩。一场关于虎头鞋传承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八十多岁的陈秀兰老人,是村里制作虎头鞋的老手艺人,她十二岁就跟着母亲学习做虎头鞋,几十年的时光里,针线几乎从未离手。她教徒弟做虎头鞋,从不说“应该怎么缝”“必须怎样做”,而是默默地把线捻好,递到徒弟手中,然后自己拿起针线,一边演示一边让徒弟仔细观察。

给虎头“开脸”,也就是制作虎头的面部细节时,她会小心翼翼地将黑布剪成眼睛的形状,贴在鞋面上,每一双眼睛都须斜向上挑,这样才能让虎头显得精神饱满、灵气十足;纳鞋底更是个细致活儿,每一针都必须穿透三层棉布,而且力道要均匀,这样纳出来的鞋底才既厚实又耐穿。

如今,村里组建起了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虎头鞋传承队伍。那些曾经几乎被遗忘在角落的老布重新回到了人们的针线笸箩里。虎头鞋也不再是单一的童鞋样式,有的被缩小成小巧玲珑的车挂,有的则被改造成毛绒玩偶,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在传承者们的手中,一度被认为“上不了台面”、只属于乡村孩童的虎头鞋,如今不仅走进了大城市的文创商店,还登上了巴黎博览会的展厅,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着中国传统手艺的魅力。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互联网的助力下,虎头鞋走进了直播间,通过主播的介绍,被国内外的网友所熟知,大家争相下单购买,一时间,丰利村的虎头鞋成了网红产品。

2025年4月,启东虎头鞋成功入选南通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息传来时,陈秀兰老人正带着徒弟们在工作室里赶制一批出口国外的虎头鞋。

丰利村虎头鞋的故事,不过是东疆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个小小代表。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还有许多像虎头鞋这样的老手艺,它们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随着老一辈手艺人的渐渐逝去,光芒也在一点点减弱,随时可能熄灭。但丰利村的传承者们,却偏要逆风执灯,用一针一线的坚持,把这微弱的火光燃得更亮。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