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新镇永安村果农守老品种、用懒办法——
“阳光下自然熟”葡萄甜到心坎
本报特约记者 姜斌 通讯员 单松杰
“自产露天葡萄30天前就卖光了。”9月15日清晨,走进北新镇永安村11组彭金荣家的葡萄园,虽枝叶已显枯萎,却是女主人迎来稳稳收获的明证,“靠土办法、种‘老’葡萄,照样能有好收成。”
近年来,葡萄种植行业不少人扎堆在秋后推出“高大上”品种,反倒让效益严重下滑。可彭金荣这15亩露地葡萄园,却年年收入可观,秘诀在于其所种的“藤稔”“辽峰”两个传统品种,不仅上市时节恰逢市场空缺,更凭着“阳光下自然熟” 的生态品质,精准戳中顾客的味蕾,让“老葡萄”焕发出全新活力。
17年前,彭金荣见别人种葡萄能致富,便跟着尝试露地种植“藤稔”,起初也有些小收获,家里5亩责任田全改成了葡萄园。2014年,夫妇俩琢磨着再扩种10亩,心里盘算“多一个品种就多一条路”。当时有人劝他们紧追潮流:要么大投入搞设施种植,引种提子类高端品种;要么花大价钱引进当年风头正劲的“阳光玫瑰”。
几番权衡,夫妇俩却选了个“冷门”——适宜露地生长的传统品种“辽峰”。这品种易管理、颗粒大、口感好,还耐旱、耐涝、抗病虫害。他们的想法很实在:精品葡萄大家都抢着种,每亩投入得超万元,日后集中上市肯定竞争激烈。更重要的是,露地种植省心,夫妻俩不用辞掉手头收入还不错的工作,能兼顾务工与种葡萄。
就这样,“辽峰”在园里扎了根。除了农忙时雇几个人搭把手,平日里,在附近电子厂上班的彭金荣,全靠早晚时间打理葡萄园。“辽峰”成熟后,品相、口感虽比名贵品种稍逊一筹,售价也低些,但彭金荣一算账,却很划算:“‘辽峰’7月下旬到8月中旬上市,这时本地同类产品少,根本不愁卖;亩产有四五千斤,单价能到8元左右,收入很可观;露地种植省了不少投入和人工成本;再加上就地销售,能做到有产尽销,没压力也没负担。”
种葡萄的这些年,彭金荣还从规模种植户追求大批量上市的现象里,摸出了新商机:自家的顾客大多是本地乡亲,大家最认“阳光下自然熟”的葡萄,也适合自己“细水长流”式零售。抱着这个想法,彭金荣把药剂催熟当成“大忌”,坚持“熟一串摘一串”,把优质葡萄源源不断地送到城乡顾客手中。渐渐地,葡萄从摆摊叫卖,变成顾客主动上门,口碑最终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好效益。
随着时间推移,彭金荣那七八月份上市的“辽峰”“藤稔”,因生态自然熟的特性,在本地市场更抢手了。2020年,彭金荣在离家2公里的永安集镇开了家水果店,还学着用抖音推介自家葡萄。
如今,她种的“老”葡萄依旧坚持“成熟一串、采摘一串”,收获了“品质最优、口感最佳、消费者最欢迎”的产销效果。“顾客认这个品质,价格也稳得住。今年葡萄市场行情整体低迷,但咱这‘辽峰’自然熟的产品,零售价还能普遍超过8元。”彭金荣话语里满是欣喜。
“守老品种,用懒方法、施有机肥、拒催熟剂、求自然熟,葡萄园年年好收成。”采访结束,盘点1个月前结束的销售季,彭金荣说她亩均纯收入今年再达1万元。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