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江海潮
2025年08月29日

文学创作杂记

本文字数:1153

◇朱国飞

那是一九七九年的春节,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来的年代,适逢上海豫园庙会重燃灯会之喜,我与新婚燕尔的妻子穿过上海滩的辉煌街市,步行去豫园庙会游玩。一路上逛庙会的游人熙熙攘攘。妻子是上海人,对豫园庙会较熟悉,就拉着我的手回忆她小时候逛庙会的趣事,细细碎碎,但很好玩。我从小在汇龙镇老街长大,从未逛过豫园,灯展对于我来说更是文化盲区,现在贸然步入灯火璀璨之处,好像到达人间胜境。

豫园里挂满了彩灯,盏盏精彩。我突然被一盏荷花立龙灯吸引住了。那是一种最新的用微机控制的电动彩灯,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刚刚出现的科技创新产品。我那时在启东电子研究所工作,正在研制一种新型水电发电机组自控启动装置,那种声光电一体的彩灯,令我大受启发。妻子一边观灯,一边问我这盏灯的原理,我细细地向她解释。突然,一种想用文学手法记录这次观灯之行的念头涌上心头。我轻轻放开妻子的手,拔出钢笔,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这盏灯的简介。回家后,我伏在岳父家小阁楼天窗下的地板上,写下了我的散文处女作《她在灯火阑珊处》。初稿成形后并未拿去发表,直到一九八五年的春天,投稿给《中国电子报》副刊的征文栏目,发表后获得“晨星文学奖散文征文三等奖”。因为观灯写作而获得成功,令我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的信心大增。

但是,文学创作并非易事。那年秋天,启东文化局组织了一次文学青年写作培训班。在老旧的文化局二楼的会议室,二十多位文学青年围坐在长条桌周围,面见两位从江苏省作协远道而来的专业作家老师,其中一位就是龚德老师。我就坐在龚德老师对面。尽管我非常喜欢读书写作,但作为刚三十岁出头的小青年,我在文学创作上属于涉世不深的愣头青。龚德老师不认识我,但他一口纯正的沙地家乡话却将我们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龚老师说:“文学创作是一件湿布衫,让你穿上了脱不掉的衣服,许多你们青年人体会不到的辛苦,许多打磨人的写作以外的东西,将会使你们感到困惑、感到痛苦、感到不适,让你们打退堂鼓。因此,能够最后坚持下来的是少数,我会记住能够坚持下来的人……”

我想我后来就是龚老师叮嘱过的“穿上了一件湿布衫的人”。

我想起自己的写作,历经二十多年的磨砺,随心而动写了《金蝉劫》《青衫泪》《九曲河》(沙地风云录三部曲)《沙地姻缘》《浴火记》等五部有关故乡沙地人物的长篇小说,倾注了我对故乡沙地的认知和深情,有时在梦里也都是故乡的影子。这些小说描述了故乡沙地开埠二百多年来演绎的许多难忘的历史景象和沙地人艰苦创业、不畏苦难、英勇奋斗的精神。用长篇小说叙述和烛照沙地百年的历史投影,拓展了沙地文化的叙述空间,也给自己留下了一段思想文化传承的特殊记录。写着写着就会有一种艺术的担当:“对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情感开掘的深度,以文学照亮暗夜世界的一个区域,在渺小的历史节点上反复叙述温润人心的故事,给历史赋予诗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