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一德与江海平原的暗夜锋芒
◇冯敏 赵晓宁
1941年10月,粟裕师长在南通召开的反清乡斗争会议上指示,在苏中四分区成立公开和秘密的两支武装力量。海门、启东两地和南通县东部成立了一支精干的行动队——“东南行动队”,群众称其“短枪队”或“飞行队”,赵一德负责这一支武装力量的组织与领导工作。
组建这支队伍充满了艰辛。先将人员集中起来,进行政治、军事、方言等培训。培训班结束后,所有男同志留下,同时从东南警卫团等部队中抽调精英,成立了政治保卫队,其主要任务是反特锄奸。
短枪队在苏中一带赫赫有名。一听说“赵一德短枪队来了”,敌人就胆战心惊。群众都称赵一德为“神出鬼没,使敌丧胆的短枪队长”。
1943年4月,日伪构筑碉堡,挖掘深沟,设置数百里竹篱笆,在“清乡”中疯狂残杀抗日军民。赵一德领导短枪队挺进敌人腹地,告诉群众:“我们没有走,也决不会走,坚持下来就是胜利!”并动员和组织民众大破竹篱笆,粉碎日伪封锁。
当时,东南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清乡”谣:
汪精卫“清乡”篱笆千里长,
“清乡”队员牛皮吹得响,
三光政策烧光杀光又抢光 ;
鸡鸭牛羊还有花姑娘。
汉奸呀!鬼子呀!
你“清乡”吧 !
血写的仇恨永记在心上……
大扫荡后,日伪委派一批“清乡”办事处主任和伪乡长,企图建立伪政权。为粉碎敌人的阴谋,赵一德领导短枪队配合民兵专门捕杀这帮汉奸。短枪队在两个月内,仅在海东区就锄奸72名。伪乡长、伪主任人人自危,躲进据点内,不敢下乡。
“你不下乡,我去找你。”短枪队越战越勇。最神的一次当数“曹家镇智杀徐宝明”。徐宝明系土匪出身,抗战后沦为汉奸。赵一德派人打入徐宝明身边,里应外合,在赌桌上除掉了徐宝明。
“短枪队8月中秋缴机枪”是短枪队诸多战斗故事中非常有名的一个。1944年秋季,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苏中四分区司令员陶勇发出号召:“从敌人手里夺取一打‘弯夹子’!”
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紧靠长江琼海镇的两座大碉堡里灯火通明。据点北边5里出现了两股队伍,由伪乡长和伪保长带队,各押一辆装满鸡鸭鱼肉等礼物的独轮车。车夫和押车人均是短枪队员乔装,伪乡长和伪保长均为策反人员。
两股人马先后进入琼海镇,来到鬼子警备队门口。伪乡长和伪保长指着车上的礼物表示前来慰问,鬼子乐呵呵地把他们放了进去。
这次行动的目的就是夺取机枪。按照赵一德的周密部署,部分队员一边慢悠悠地卸货,一边观察动向,同时掩护一名队员溜进鬼子营房寻找机枪。因行动前有内线提供了线索,队员迅速锁定目标,找到了绿油布覆盖的九六式轻机枪,快速抱起后从通往外面伙房的小门冲了出去。没想到鬼子很快追了上来。队员们之前没有使用过机枪,只能用短枪与鬼子拼杀。不一会儿,一名队员肩胛中弹,一个负伤,一个牺牲,情况万分危急。
突然,崇海镇枪声大作,赵一德带领接应队伍声东击西,迫使鬼子放弃追击,掉头回防。午夜时分,队员们顺利完成任务,把缴获的九六式轻机枪完好无损地带回了驻地。
赵一德曾在《据点游击战》后记写道:“我很早就想把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中我所知道的一些斗争事迹写出来,让青少年们知道当时的斗争情况 。”80年过去了,《据点游击战》中讲述的新四军的故事仍在流传。如今我们漫步在江海平原启海大地,或许很难想象这片土地曾经的血雨腥风。但赵一德和短枪队的故事警诫我们:和平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硝烟虽已散尽,但英雄事迹永远激励后人!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