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黄桃丰产“甜蜜烦恼”,我市桃农线上线下拓销路、错峰上市抢“鲜”机、拉长产链深加工——
“好收成” 稳变“好收益”
本报记者 陈艺文 范存娟 戴丽丽
8月27日傍晚时分,启东嘉美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内,60亩黄桃已进入成熟期,工人正在抓紧采摘。“上海客户已下单1万斤黄桃。”公司负责人殷荣说。
今夏,启东黄桃喜迎丰收。面对仅20天左右的黄金采摘期,各黄桃种植基地积极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以品质为核心竞争力,成功破解销售难题,将丰产的“甜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黄桃丰收 喜忧参半
嘉美源公司所在的惠萍镇果园村及周边的寅阳镇白港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黄桃,少则一二亩,多的几十亩,总面积不下500亩。这里黄桃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成熟期从6月底一直持续到8月底。“错峰销售加上果园村的品牌加持,往年这里的销售基本不成问题,但80%以上的果农采取在路边摆摊的销售方式,全凭运气,小打小闹卖不出好价钱。”殷荣道。
与果园村种植历史悠久不同,近海镇新阳村老兵创业园于2021年才开始种植黄桃,共25亩,今年是黄桃产果的第二年,总产量达2万斤。虽然创业园的黄桃培管主打生态,甜度也高,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创业园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客户群,加上老兵们年纪大了,玩不转“抖音”等线上平台,园内15000多斤黄桃一度难寻买家,不得不求助当地媒体及政府。
在近海李红家庭农场农场主李红看来,这几年黄桃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是其黄桃滞销的主要原因。李红种植黄桃已有10多年,面积达10多亩。虽然农场今年受台风影响,但黄桃产量每亩仍有1000斤左右。放在几年前,这些黄桃基本现摘现卖,销售一空。但今年农场仍有4000斤黄桃存放于保鲜库,李红希望在2个月左右的保鲜期内寻到买家。
吕四港镇范龙村是我市黄桃种植面积最大的村,面积近1000亩,占该村总面积的30%,今年黄桃总产量在80万斤左右。“今年我们策划举办了‘吕四黄桃 讨你欢喜’嘉年华活动,线上线下助力销售,预计到本月底,黄桃将基本售罄。”范龙村党总支书记施丹萍看着眼前火热的销售场景,终于松了口气。
参透市场 买卖不愁
今年范龙村的黄桃虽然产量不错,在各方帮助下销售也“有惊无险”,但在村党总支书记施丹萍看来,黄桃本身娇贵,存放期短,在大批量集中上市时,如何更好地拓展销路、做好黄桃深加工这篇文章,依然任重道远。
王超志是享绿水果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在范龙村种植有15亩的黄桃,目前8万多斤的收成已售罄。几年前,他家黄桃的种植面积可不止15亩,后来他重新规划,不仅在70亩的种植园里扩充了其他市场需求量大的水果,还引进新的黄桃品种,错开黄桃不同品种的上市时间。“10亩‘锦元黄桃’早在7月底就开始成熟上市,相隔20多天后,5亩的‘锦绣黄桃’才上市,这种错峰种植大大减轻了贮存和销售压力。”施丹萍分析道。
“从前我们比谁家桃子结得多,现在,要比谁家桃子品质好。”称心蔬果负责人陆翎美骄傲地说:“品种选对了,甜度才够。你看,我们家的桃子,连桃核都是甜的!”由于桃园靠近沿江公路、海工园,这份“甜到核里”的底气,让陆翎美靠着顾客在朋友圈里的自发“吆喝”,新老客户络绎不绝。称心蔬果10多亩黄桃早在8月20日前后就基本销售完毕。
“在和上海浦东、奉贤等地供销社接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品质的差异和上市的时间决定了黄桃的销路。”市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黄凯介绍,8月初,启东市供销合作总社与范龙村正式签订农产品线下销售联盟合作协议,供销社联合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欧伟仕超市等多家商贸企业,组织了多场专题展销,并依托“今启网”等线上平台,有效拓宽启东黄桃的销路。但因为甜度的差异,今年我市部分地区的黄桃还是遭受了一定的市场挑战,“只有拥有稳定的终端客户,桃农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但这种保障来源于黄桃的品质以及种植户自身经营理念的升级。”黄凯说。
深度加工 产业增值
相比其他黄桃基地的销售节奏,汇龙镇光荣村也辉农场要“闲庭信步”得多。前年,金也辉投资80万元引进酿酒生产线,从此农场桃园滞销的、品相次点的桃子也有了好去处——成为果酒,部分果酒经过蒸馏工艺还能成为“白兰地”。去年4月,也辉农场成功注册“最启鲜”品牌,“最启鲜”黄桃酒在长三角供销合作社名优农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休闲类食品类“十佳明星产品”。
在农场的酒窖里,几十个巨型陶罐整齐排列,金也辉介绍:“今年,我们的酿酒生产线8月初开工运转,农场5万斤桃子最终被加工成3万斤‘桃酒’,最后一批酒在8月21日酿制完成。”据悉,这些初酿成的“桃酒”经过2年多时间沉淀后,会通过“最启鲜”品牌销往上海、浙江等地。
启东嘉美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有着和也辉农场一样的先见之明。殷荣介绍,公司自有水果种植基地420亩,黄桃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多年前,他频频遭遇“丰产不丰收”的囧境,于是狠下决心,投资近500万元引进一条水果加工生产线,于是梨子摇身一变成了“原汁梨膏”,枇杷成了“养生膏”,黄桃等水果变成了“果酱”……这一系列产品被贴上“殷家伯”的商标销往上海。每年黄桃销售后期,嘉美源公司近万斤品相稍次的黄桃被加工成“黄桃果酱”,成为上海面包房里的“座上宾”。
“深加工不仅化解了水果销售难题,还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这可能是我们今后思考的题中之义。”范龙村党总支书记施丹萍近期正计划去也辉农场学习取经,希望双方以后能达成相关合作。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