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民生
2025年08月14日

抗战老兵陈和生十四载戎马生涯,留下满身伤痕,亦是最好勋章——

敌人的子弹嵌入左眼80年

本文字数:1151

本报记者 钱伶俐 顾晓晓 汤钦云

“当过新四军,杀过东洋人,打过蒋匪帮。跨过鸭绿江,抱过卡宾枪,打过好多仗。奖章数呀数勿清,子弹留在‘太阳当’(启东话指太阳穴)……”这首在惠萍镇流传着的歌谣,勾勒出抗战老兵陈和生不平凡的军旅人生,那枚“留在太阳当”的子弹,已经在他的眼睛里留有近80年,成为刻进他血肉中的忠诚勋章。

1928年12月,陈和生出生于启东市惠萍镇海鸿村的一个穷苦家庭。抗日战争的烽火逐渐席卷江海大地,年幼的他目睹了日伪军的暴行,忍受着地痞恶霸的欺凌。当讨饭的父母再也养活不了全家时,1944年,未满16岁的陈和生毅然离家,追随着新四军的队伍奔赴战场。

革命的第一站,陈和生随部队到了如皋。长途跋涉的辛劳,小米粥、煎饼的粗糙难咽,都抵不过他作为一名战士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怕?没工夫怕!”陈老回忆道,“看见鬼子就一个念头:把他们打出去!”持枪冲锋、拼刺刀、与敌人肉搏……战火淬炼下,年轻的陈和生迅速成长,紧随部队转战盐城,又沿着陇海铁路线与日寇血战,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

后来他被编入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成为一名炮兵。1946年深秋的一个寒夜,为躲避敌人探照灯,陈和生和其他5名战友将身体涂黑,爬行了200多米。接近碉堡时,他们剪开铁丝网,纵身跃入3米深的壕沟,悄无声息地将炮弹、炮架运抵最佳狙击点。三发炮弹精准摧毁四座敌堡,而就在后方部队冲上战场与敌人展开厮杀的时候,一颗飞来的子弹击中了陈和生的左眼,剧痛瞬间淹没了他。“战场上只有枪炮声和敌人,当时就是一门心思向前冲。”陈老抚摸着左眼,平静地讲述着那生死一瞬。

这颗子弹,从此留在了他的眼眶深处,成为伴随终身的战争印记——每逢阴雨天,陈老总是头晕脑胀。“只要不怕死,总能活下来。”尽管伤势严重,几个月后,刚刚痊愈的陈和生毅然重返前线,继续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战争期间,炮火纷飞,而山区深处,一场简陋却无比庄重的仪式正在进行。19岁的陈和生紧握双拳,面对鲜红的党旗,在两位介绍人的见证下,庄严宣誓入党。“入党那天,我永远不会忘记。感谢党的认可!”陈老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份沉甸甸的信仰,支撑着他后来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及抗美援朝等多场重要战役中勇往直前。

十四载戎马生涯,从新四军战士到副营长,陈老收获了满身伤痕与诸多荣誉勋章。1958年,他卸下戎装,回到家乡。从村书记到机修厂厂长,回归地方的他也始终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为人民干实事、谋福利。

如今,陈老安享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儿女们轮流从上海回家照料父亲,小小的院落里时常充满欢声笑语。提及过往的峥嵘岁月,老人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现在正是幸福的阶段,艰苦的时候已经过去。”偶尔,他也会下意识地摸一下受伤的左眼。那里面,冰冷的子弹与温热的血肉早已融为一体,无声地诉说着那些像陈和生一样的战士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的赤诚。

扫码看更多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