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江海潮
2025年08月01日

烽火中的赤子情怀

本文字数:1182

◇周平

卢沟桥的月光,曾照见日本侵略者狰狞的面目;宛平城的枪声,惊醒了一个民族沉睡的尊严。八十年时光流转,历史的烽烟虽已散去,但那段用鲜血浸染的岁月,始终在华夏儿女心头铭刻。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节点回望,那些在战争洪流中挺立的赤子身影,依然清晰如昨。

他们是放下书本,拿起枪杆的师生。

西南联大的茅草屋里,24岁的数学家陈省身正在演算数学公式,门外日军的轰炸声震耳欲聋。他将“数学”改成“国难功课”,带着学生们辗转千里,在硝烟中守护着知识的火种。他说:“我虽做不成战士,却要让数学为民族复兴提供武器。”

北平郊外的铁道线上,燕京大学的陆璀正穿梭在冰冷的雨夜,她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少女先锋,后来更是代表中国学生站在瓦窑堡国际会议上,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控诉日军的暴行。她曾在笔记本里写道:“我的骨头,必须比炮弹更硬。”

二十三岁的王亚南翻译《资本论》时,常常在深夜走出防空洞遥望天空,他告诉学生:“越是黑暗,越要记住光的样子。”

他们是潜伏暗夜、刺破黑暗的勇士。

上海霞飞路的咖啡馆里,年轻的萧军将《八月的乡村》稿子藏在褡裢中,一路躲过日伪的搜查。当书稿最终变成铅字,他笔下的抗联战士,已然成为了无数青年的精神图腾。

在东北广袤而寒冷的土地上,赵一曼如同一道刺破黑夜的曙光。她“双枪白马”,勇斗日寇,一次,为掩护队伍突围,腿部受伤不幸被俘。惨无人道的日军用尽各种酷刑,竹签钉入她的十指,烙铁灼烧她的皮肉,可是,赵一曼咬紧双唇,坚贞不屈,决不吐露抗日队伍的秘密,后被日寇残忍杀害。赵一曼在诗歌《滨江述怀》中“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铮铮誓言,感天动地,饱含着她为民族大义而舍小我的赤子之心。

他们是把生命种进土地的守护者。

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三十四岁的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草根、棉絮,却用最后的子弹在雪地上画出一个不屈的圈。

台儿庄的弹坑边,二十岁的女学生恽逸群背着药箱穿越火线,她曾说:“我的血管里流着黄河水。”

滇缅公路的悬崖上,三千南阳机工冒着暴雨抢修运输线,十八岁的陈清河在遗书中写道:“父母妻儿,我把青春押在这条路上,因为祖国需要。”

八十年后,卢沟桥的石狮静静守望,当年的弹片里已经生出青苔。但当我们抚摸历史,总能感受到那些赤子心脏的余温——那是一种将个人生命与国家命运熔铸在一起的深情,是一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悲壮,更是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图腾。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是在暗夜中守护光明的执着,是将一生无私奉献给这片土地的赤诚。

今天,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响彻校园,我们看到,那份穿越时空的赤子之情,依然在新时代的青年血脉中奔涌。八十年的光阴流转,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中华儿女那份滚烫的情怀——那是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对头顶的星空心驰神往,更是将人生与国家紧紧相连的赤子之心。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