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竹之缘牵乡愁
◇刘德昌
对于被古人称之为“岁寒四友”的松、竹、菊、梅,我对常绿植物竹子更为情有独钟,那是因为自孩提时代起,直至年逾古稀的如今,我的人生旅途始终与四季常青的竹子紧紧地维系在一起,结下了不可分离的缘分……
老家住在启东沙地的小河边,老宅后边有块一亩多地的竹园,竹子隶属篾竹,由我外公一手栽种、培育成林,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入赘为婿的父亲是小有名气的竹匠师傅,所编织的各种竹器家什,既可直接赚钱,也可换回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兄弟姐妹6个,在父亲打造的同一个竹编摇篮里,分别度过了婴儿期,扶着摇篮学会了走路,又拎着父亲所做的竹编饭篮、母亲所做饭菜走进了校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左邻右舍连年青黄不接,时常断粮断顿,而我们这个8口人的大家庭,因为宅后的竹园和父亲的手艺,使母亲少了些无米之炊的忧愁、让我们兄妹减轻了挨饿的折磨。
小时候的我十分调皮,竹园是我常去取乐玩耍的地方。除了和同龄的小朋友在竹园内玩“戈壁捉强盗”等游戏外,还曾多次捣毁竹枝上的鸟窝,对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实施“人工喂养”;挖出刚破土的雨后春笋送到母亲面前,说吃惯了萝卜青菜,换个口味……这些在我看来并不过分的行为,却受到了父母严厉的批评:“竹笋好吃只是眼前好过,竹器换钱才是长久之计”“麻雀虽小也是生命,做人勿要伤天害理”等叮嘱,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1972年冬,我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告别家人和宅边的竹园应征入伍,来到浙江金华服役,从此也就与他乡异地的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部队驻地近处是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双龙洞和冰壶洞。其双龙洞洞口,掩映在一片翠竹绿水中,游客倘若观赏洞内景物,须得借力竹枝助推小船方可入内;洞内潺潺流淌的水面上,矗立着由石灰岩溶合而成的石笋和石竹,仿佛在吟诵郑板桥的咏竹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管它东南西北风……”给人以生命的感召力。而冰壶洞的洞口是个直通蓝天的天然洞穴,山间竹林旁边的溪水汇集成瀑布后直泄洞底激起浪花朵朵。
1974年冬,部队奉命参与实战演习兼野营训练,途经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重重叠叠、漫山遍野的毛竹。山风习习吹过,竹叶漫起层层绿波,竹子左右摇摆,推波助澜,惊飞而起的鸟群在空中盘旋、啼鸣,我们的耳边仿佛听到了陈毅元帅“遍地是修篁,夹道万竿成绿海,风来凤尾罗拜忙……”的咏竹诗吟。看山老人说,抗战期间,这里曾是新四军江南游击纵队打击日军的地方。山上的竹林,就是新四军战士的主阵地和宿营地,竹海深处飘扬着新四军的战旗,烈士们的鲜血浇灌了山上的竹笋;山民们用毛竹制作担架,将新四军伤病员转移到根据地。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转瞬之间退伍回乡已近50个年头,原本以为五颜六色的塑料马甲袋代替了千姿百态的竹器家什,一马平川的江海平原依然没有毛竹林海的绿荫,心中至高无上的翠竹倩影,从此也就像父亲一样永远离开了我,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情节,却有声有色地告诉人们,人在竹就在,竹在人就在:下乡探亲访友,满眼都是以竹子为脊梁骨的“地滚龙”,大棚蔬菜在此得意忘形;竹子渔簖安插在横河泯沟中,鲜鱼活虾横冲直撞在网兜里;诸多高楼大厦,在竹子安全网的保护下正拔地而起……
绿色低碳满眼春,人竹之缘牵乡愁!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