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江海潮
2025年07月04日

红印范龙觅桃源

本文字数:1213

◇北沙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唐代诗人王维的《桃源行》中的这一点睛之笔,充满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追寻。桃源,是一种意向。暮春时节,我们走进吕四港镇范龙村,千亩桃林已开始挂果。村里的小周告诉我们:“在桃花盛开的时节,那芳香四溢的花海,宛若瑰丽的朝霞,美不胜收,妙不可言。”让小周这么一说,我不禁生出些许遗憾来:哈,我们来晚了。

走进以盛产黄桃而享誉一方的范龙村,无处没有身在桃源的感觉。

我们脚下的范龙村这一方土地,在与陆地连接之前,是一片漂泊于长江入海口的沙洲,唐代时称东布洲。东布洲先民,栉风沐雨,垦荒拓土,一直有着追逐幸福家园的美丽梦想。村口高耸的“红印范龙”牌坊,诉说着这座英雄村庄红色岁月的点点滴滴。以革命英烈名字命名的范龙村,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涌现出施耀明、钱志山等十来位烈士,这些先烈甘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初心,不就是让穷人翻身求解放,让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吗?也许,这些先烈没欣赏过王维的《桃源行》,不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幅怎样的幸福生活图景,但知道他们所舍命奋斗为之追寻的,一定是一种最滋润的人间生活景象。

范龙村人从来没有停止过追逐世外桃源般生活的美丽梦想。走进新时代,范龙村以农村股份制经济为纽带,先后成立了以范龙速腾果蔬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多家企业合作社,构建村集体、农民及种植专业户利益联盟共同体。如今,全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或村集体经营比重高达60%以上。范龙村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黄桃、翠冠梨、芦笋、西瓜等经济作物,并推进桃类深加工。年销售农副产品近35万吨,仅黄桃营收就达800余万元。近年来,范龙村还充分利用乡村休闲、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旅游+”多元旅游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体验、红色文化体验、休闲农业,打造包括亲子采摘在内的人文休闲旅游品牌,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红色田园慢生活体验基地。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36000元——包括村民的劳动所得和合作社的股金分红。年入三万六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日进百元、月薪三千,妥妥的田园小康水平!

生态、宜居,淳朴的文明乡风,或许是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范龙村人深深懂得,世外桃源的美景里,不仅要钱袋子鼓,过日子不缺钱,还得有天蓝、树绿、水清的优美田园风光,有向真向善向美的文明乡风。范龙村里,绿荫环绕,水清河美,农家小洋楼林立;整洁平坦的范龙中路、范龙东路等村主干道上的彩绘标线,恍若美丽的彩带飘向远方;桃源乡韵、红印范龙——村史馆凸显文化之精华;农抗会旧址飘荡着历史的烽烟、文化礼堂宽敞明亮,村图书室全天候开放;志愿者爱心驿站和社会公益活动成果斐然;助人为乐、孝老敬老、和睦邻里蔚然成风……2024年,范龙村荣膺“全国文明村”称号。

走进范龙村,仿佛走进了一处现实版的梦幻桃花源。难怪,三年前,省媒记者以《从“红色村庄”到“世外桃源”》为题,将范龙村推上了热搜,开篇那句“这个村庄有点甜……”吸引了无数网友的眼球。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