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龙镇亚光村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优势,拓展就业路径,引领300多名留守乡亲就业增收——
四个门道鼓起“钱袋子”
本报特约记者 姜斌
通讯员 陆佳鑫
6月10日清晨,晨光洒向汇龙镇亚光村。在藏缘休闲农庄里,一群中年妇女笑语盈盈,熟练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她们家就在农庄周边,“藏缘”入驻后,这里便成了13位村民稳定增收的“聚宝盆”。
就业增收,是亚光村留守人口最为可观的收入来源。“‘藏缘’只是其中一个缩影。”村党总支书记朱伟杰如数家珍,“村内外的华武、奥林、上行斋等企业,稻麦、西瓜、草莓、苗木种植基地,出村五六公里外的市区工厂、第三产业,还有村民自主创办的山羊养殖、蔬菜种植、扣蟹培育基地,都是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百姓收入水平与就业率,不仅关系着家庭幸福,更影响着村庄稳定与产业繁荣。近年来,亚光村党总支精准抓住这一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全力挖掘、拓展四条就业创业路径,持续提升村民就业率,推动产业兴旺、百姓富裕、村庄可持续发展。朱伟杰提供数据,经过多年努力,除外出人员及特殊群体外,村内有劳动能力的村民“离土不离乡”就业率超90%,去年务工总收入突破900万元。
亚光村地处市区北郊,坐拥交通、区位与产业优势。前些年,村里将发展重心放在3000多亩耕地的产出上,然而机械化耕作却带来了劳动力富余,就业压力随之增大。村党总支从“上行斋”吸纳村民就业的成功案例中获得启发,立足本村实际,在保障农业产业兴旺的同时,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实现了强村富民的双赢局面。
为拓展乡亲们的就业空间,村党总支绞尽脑汁、多方发力。立足本村,村班子全力支持“上行斋”扩大生产规模,帮助企业新增15个就业岗位;与“华武”公司开展村企联建,让30位中年男性村民走上保安岗位;积极协调村内藏缘农庄、奥林苗木、家庭农场、蔬菜配送中心的用工需求,在村干部的牵线搭桥下,6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大力鼓励村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村内形成西瓜、草莓种植,山羊、扣蟹养殖,物流运输五大特色产业,新增30多个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村“两委”积极引导从农田中解放出来的留守村民到附近的园区就业。如今,每天早晚,村口大道上,200多名村民往返于城北工业园区、城市企业及三产服务行业。“土地流转有租金,上班工作有工资,我们一家三口都有稳定收入,每月能挣一万三四。”村民张士新谈及村干部营造的良好就业环境,言语间满是幸福与感激。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