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忆农家烟火味
◇墨童
五一长假第一天,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往乡下跑,也不知道往乡下跑能否有口福尝到当年地道的柴火味。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话既隐喻身体好,什么都不用怕,也是对曾经乡村的柴火来源的真实写照。但放在当下,肯定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因为即使现在背靠青山的农家,家里生火煮饭也基本上用的是液化气,曾经的袅袅炊烟已成古董式的乡愁。山青水秀的乡村令人担心的是森林防火,而不是家里物质能源的缺失。
我老家是地道的农村,儿时放学的路上缕缕饮烟,扑鼻的饭菜香阵阵袭来,总能像注了兴奋剂一样让我情不自禁加快步伐往家赶。进城后,吃惯了煤气烧煮的饭菜,我及我的儿子,还有我久居城里的弟妹及他们的子女,一提起回启东,都自然会想起我母亲用柴火烧的老母鸡汤和白米饭。在城里买再好的食材,也烧不出这份味道。
靠山吃山。农家的柴火也是因地制宜的。山区,农户多上山砍树枝作柴火,牧区牛粪则成了牧民重要的生活燃料。我的家乡启东,是平原旱作地,所以,麦子、油菜、黄豆、玉米、棉花秸秆成了农民的生活燃料。
农家烧什么柴火一般由季节决定。初夏以麦秸杆为主,冬春以棉花萁杆为主。玉米棒很耐烧、好储藏,是农家柴火中的极品,平时不轻易启用。农家一般都将其盘成圆筒式,高高堆放在储放农具的屋里,像一个小粮囤似的。遇到煨肉等大菜或办酒席请客才难得一用。初夏油菜、秋天玉米和黄豆秸杆,都是农家柴火的重要补充。
农家不同质地的柴火烧出来的味道是不同的。麦秸杆燃烧值低,火温也低,适合熬粥、煮饭、摊面饼。温火烧的饭也特别好吃,不管是玉米、麦子还是大米,经温火慢慢烧炙,都又糯又香。而烧青茄子汤则需用旺火,棉花萁杆最适合。棉花萁杆发旺火时红红的火势似乎要把铁锅喷出灶堂似的,大火之下满锅大水沸腾不息,青茄子一片一片削入沸水,不盖锅盖即可煮熟。盛入碗中碧青鲜酥,清香扑鼻。条件好时,先将洋扁豆煸炒,加几片生姜入锅,倒大水煮沸,再削入青茄子,稍歇,沸水中再加几只老时虾,虾身鲜红,不放味精,色香味全有,这就成了启东人百吃不厌的名菜——洋扁豆青茄子汤。这菜已入江苏地方名菜录。
光阴如梭。岁月的脚步悄悄迈进了21世纪。液化气成了农家的新柴火,曾被农民视为至宝的柴火却成了令人麻烦的废弃物,一把大火成了农民最省事的秸秆处理方法。集中焚烧的几天,空中浓烟弥漫,影响了空气质量。江苏在全国率先下了秸杆禁烧令。随后秸秆饲料化、肥料化、材料化等利用相继跟上。秸秆次生灾害问题算是解决了。
前几时友人请客,大圆桌中间开劈出深深的圆凹槽,凹槽中间均匀盛放着炉子,炉内放满了用秸杆压成的燃料,俗生物煤块,上面支着锅,锅里装着鸡鸭牛羊肉等佳肴,“煤块”在锅底慢慢燃烧,佳肴的香味缓缓弥漫,客人味蕾唤醒,大快朵颐。这样的烹饪设计是否意在唤醒人们曾有的“烟火气”和乡愁记忆呢?看来城里的大厨们深知乡村柴火味的妙处,为了吊足人的胃口算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了。但我暗地思忖着,这菜一定是事先在煤气灶上烧熟了的,要不哪里能满足得了食客的即时需要呢?
别了,曾有的农家柴火及柴火味。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