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启海方言的精神密码
——读《沙地乡音》一书的感言
◇黄鹤群
前不久,我惊喜地收到启东文化名人朱正球编著的《沙地乡音》一书,先睹为快,粗粗看完。
《沙地乡音》大16开本,精装本,86万字,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收集沙地方言词条4300多条,对沙地人生活中常见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及基本定形的约定俗成的基础语句,进行解释,还原本真。该书既有纸质版,又有电子版,既有文字解释,又有原话朗读。读者只需用手机扫书背上的二维码即可收听语音。为使域外之人能读懂,书中除沙地原话及案例使用方言外,其解释则采用普通话。因此,即使看(听)不懂沙地话,经解释后也能洞明其义了。
该书作者拥有22年从事沙地方言播音的经历,所朗读的乡音相对规范标准。加上他退休后,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先后去苏州、镇江、湖州、嘉兴等地走访;到农村宅户田头、路头小店、农贸菜场,广泛采风,专心收集,记录在案;通过大量的乡野调查,八年累积,终于抢救下了许多濒危方言的珍贵资料。这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沙地方言存在着较多的古音及有音无字现象,加上人员流动,方言的交叉运用、网络语言的冲击和普通话的推广,使沙地方言中的一些语句读音及用字发生了诸多变化,这就需要反复求证沙地话的使用场景和隐含的本义,原汁原味地体验沙地乡音涵义。为此,朱正球先后建立了沙地话专题讨论群及正音小群反复比对考证,甚至为求证一个词汇,展开上百次的专题研讨。正是这种笃行不怠、一丝不苟的精神,驰而不息、持之以恒的毅力,才久久为功,成就了这部鸿篇巨著。
方言是故乡打在每个人身上的“胎记”,是漂泊者心中永恒的印迹。沙地乡音作为沙地文化之魂,根植吴韵,兼蓄汉风,犹如一坛陈年佳酿,醇香甘甜。它说起来朗朗上口,既形象生动,又幽默风趣,承载着先民的生活智慧。《沙地乡音》词典中的每个词汇,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折射出沙地文化的独特光芒。
方言如血液在一个地方的血管里流淌、蔓延、融合,塑造出这个地方的集体性格。方言在城市里流传,似乎也让一个城市的生命力更加强大,这也是一个城市海纳百川的襟怀。《沙地乡音》不仅是一部语言学著作,更是一部记录乡愁的文化史诗。它用最质朴的方式,将散落在江海平原上的方言碎片一一拾起,编织成一张温暖的文化之网,无论天涯海角,总能唤起游子心底最柔软的乡愁。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基因密码,它蕴含着独特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人们了解和认识一个地方的重要窗口。沙地乡音正是“沙地”的“活化石”,它保留着大量古汉语词汇,如“吓来像涂龟(土鸡)”,源自《庄子·秋水》。还有如“老吃巴蕉扇”“掮嘞车砣跑”“仗嘞哈人排头”“阎罗王怕极魕”“江北驴子学马叫”“掮了张三吃白水”“莫名其妙土地堂”等,让我们得以窥见语言演变的轨迹,是沙地文明绵延不绝的见证。但在城市化浪潮中,这种方言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沙地乡音》的出版,恰似一场及时的文化抢救,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语言档案。
方言是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认同、情感的纽带,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精神纽带。沙地乡音中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心理,更是游子心中最深的牵挂。每当人们在异地他乡听到熟悉的沙地乡音,总能热泪盈眶,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归属感。《沙地乡音》一书中收录的方言词条、谚语,承载着特定区域的风土民情、文化习俗及其生活状态,展现了地域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元素,是乡愁最生动的注脚。
沙地乡音既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启海精神的凝练。《沙地乡音》一书通过对方言的研究,揭示方言与地方戏曲、民俗、节庆等文化形式的密切关系。这些文化形式共同构成了一个地方独特的精神气质。特别是沙地方言中的地域文化和幽默元素,为广播电视方言节目、方言影视、方言配音等提供用之不竭的语言资源,可积聚人气,凝练精神。像山歌剧《淘米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风靡一时,还进京中南海演出,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前段时间,一曲《纺纱谣》唱响在一衣带水的崇明岛,尽显属于沙地的人文底蕴。
乡音的传承是沙地文明的使命。一个地方的方言,虽然紧紧系缚于血脉故土的脐带之上,承载着该地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地图,但在钢筋水泥铸就的都市丛林中,人口迁徙流动如大潮奔涌,年轻一代逐渐远离方言,许多独特表达正在消失,方言乡音生存的空间正在不断挤压与萎缩,且以一种令人心痛的速度消逝逃遁,方言的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沙地乡音》不仅是一部方言研究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文化传承的史诗。编著者以文化自觉承担起守护方言的重任,提醒社会不能忘记守护文化的多样性。当我们翻开这部厚重的著作,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记忆深处的大门,那些被时光冲刷的乡音,在书页间重新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像“嘴巴凶来像铁钳,真正碰碰伊像土蚕”“塌脚背水里入没头顶”“镬子朆开,铁罐先开”等久违了的乡间俚语,仿佛让我们一下子重返孩提时代,唤起深情的记忆。
乡音聚集的城市,也被方言滋养着,成就了城市浩荡的气流、沸腾的烟火。《沙地乡音》一书中对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深入剖析,既发出迷人的回响,也浮动着祖先丰富的灵魂、慈祥的面容。这些看似平常的方言词汇,却挖掘出蕴含其中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得以窥见语言演变的奥秘。比如,“冬瓜藤牵嘞茄树田里”“杜米粞饭茄脚柄,越吃越得劲”“彭祖活了八百,就怕拔棉萁种麦”“搠石头种麦,握烂泥种豆”等,这些词汇见证了沙地文化的包容与开放。
乡音之韵贯古今,方言之美映天地。方言的未来在于创新。《沙地乡音》的出版,也是一种呼吁,即要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使方言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守护方言,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贡献沙地智慧与力量。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