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6”,换还是不换
◇陆红琴
苏FWU926,是我家第一辆车——尼桑颐达,购于2005年7月。作为雷诺与日产联盟的结晶,颐达配备的是进口发动机,有别于其后的颐达,车屁股没“东风日产”四个字。作为既省油还好开的家庭用车,20年来,它带给我无数的便利。每次看着它,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切。
然而现在它老了:本就较薄的漆面留下了不少划痕,胎噪和路噪也越发厉害,空调已不大灵光,雨刮器换过两次后还是有异响,后排座位皮已破旧磨损……然而除了老态外,它总体还算健康。多年来没掉过一次“链子”。作为代步工具,它没有任何毛病。
现在,以旧换新政策来了,换还是不换?
从情感因素来讲,这车承载了很多回忆。当年置买是刚需。上路14万。我们是乡下孩子,父母公婆“落场”偏僻,出行不便。老公拿到驾照后,家庭计划便很快达成。郊游、购物、走亲访友,大包小包回家,每一次启动都是新的心情。当年红绿灯少,私家车不多,停车位也不成问题。寒来暑往,风里雨里,电台“103.7”陪伴着走过了悠悠岁月,这车成了家庭的“时光的守护者”。
它有失宠过吗?作为手动挡的它几乎没有。2014年家里购置第二辆车后,它好开又省油的性能依然突出,无故障,费用低,不矫情。老公待之如初恋,保养和维护从不马虎。它陪我风雨,我爱它无言。
问题来了。智能化的时代,这件“古董”咋办?专家建议,私家车的使用寿命一般在10~15年之间。超出这个范围,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大打折扣。我为此纠结:有N个换车的理由,也有N个不换的理由。
没几年,我俩都将退休。去上海的可能最大。一个车应该足够。这“926”,十年来就没出过启东,多年来,使用频率不断降低。换车还是报废?上海停车费用大,外地车牌出行又有限制。地铁成为主打。再说现在打车又如此方便,从实用需求讲,似乎没必要拥有两辆车,更别提购车。
然而如今,加码提振消费、力保复苏韧性,是政府经济的重中之重。消费品以旧换新及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出台,目的只有一个:促使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两会”召开,稳住股市楼市,提高居民收入,成为政府共识和全民期待。工薪阶层的我,曾让一线城市的房价像蓄水池一样抽干了全部家底,但好在该办的大事都已办完。作为“旱涝保收”的人,银行高额贷款发放的目标人群,不响应号召,不释放点消费潜力,好像说不过去。
纠结之下,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思想革命?孩子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学会享受,不要“没苦硬吃”。是啊,细细一想,把消费当浪费、把亏待当成节约,曾是我或是同时代一群人的认知。其实,消费和节约不一样。满桌菜吃一点就倒掉,家里没人空调一直开,那是浪费。但出去吃饭、旅游、买新衣服、买新车不是浪费,买更大房子也不是浪费,这是生活,这是消费。不消费未必就是光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思维,会将一个人禁锢。
节俭、环保、念旧是值得尊重的品质。但如果只知攒钱,却一直过着苦行僧的生活,真不值得提倡。从这个角度上讲,“敝帚自珍”也是一种病。如果大家都让“敝帚”绊住,那世界又如何前行?“当你踩下加速踏板,车一下子就滑了出去,觉得自己坐在一台‘未来的机器’里。智能化让你‘颤抖’,车子比你还‘懂你’,你难道一点也不心动吗?”哈哈,奔6的老公,心态还这么年轻。
一辆车带来的幸福感,也许并不取决于车的实际意义。你是否需要,别人是否觉得你需要,你是否尝试下需要?都是。车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象征。新的生活,永远在路上。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