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2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江海潮
2025年02月08日

夜读之光

本文字数:1306

◇施正辉

文友在微信圈内发了一张他的黑白照片,时空定格在1987年的高中夜自习教室,亮点是单人课桌桌面右上角有一盏煤油灯。这下子,勾起了我对夜读之光的思索,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蒙太奇画面。

自古至今,夜以继日读书的故事很多。我国历史上,有江泌月下读书、车胤囊萤夜读、匡衡凿壁偷光等故事,传世励志。挑灯夜战是个成语,灯下苦读,肯定是一种夜战方式。没有孤灯清影中的书海深耕,就不可能有一个个伟人的巨著面世、功勋传世。

我们这些60后的农家子弟,靠读书考上大学的,几乎都有灯下读书的经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里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灯,也叫洋油盏、美孚罩。老家不用马灯,外出防风类似马灯的叫作方洋油盏,另一种就是圆洋油盏。晚上读书写作业,都靠圆洋油盏,相对亮一点。穷,更得精打细算。为了节约,灯芯不会冒出太多,否则费油费钱且假如买不到计划用量的煤油就没法夜读了。一灯多人同时使用是常有的事,我在念书做作业,母亲在旁纳鞋底、拣粮食、补衣服,各干各的,安静温馨。当时很穷,但晚上还得点灯读书,不念书就会穷得失去希望。

后来,开始架杆通电入户装白炽灯,电灯比煤油灯敞亮多了。为了省钱和应对停电,节约用灯,心甘情愿地使用煤油灯不足为怪。到了供电稳定,用得起电时,家里开始自制台灯,眼亮心明,空气中有暖的感觉与甜的味道,学习效率似乎也提高了不少。

初中毕业考高中,考上县中,过寄宿生活,上夜课是必不可少的。当时教室里装4~6只荧光灯,哪怕大扫除时一直擦灯管,黑管了及时更新,但是,总觉得不够亮。有时,发光器嗡嗡作响、灯管闪烁不定,着然令人不爽。好在座位变动比较频繁,否则,估计近视率会更高些。偶尔还会停电,班主任规定,每人备蜡烛。烛光努力充满教室,青葱的脸庞显得红晕。没有留下此时此景的影像,却抹不去心中的印痕。夜课结束后,学校统一熄灯,总有同学利用最后三五分钟时间在厕所、走廊的路灯下读书。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同学,从家里带来电筒偷偷使用。熄灯后,蒙在被窝里借着手电筒光看书,免得影响他人,关键是不能被夜巡的值班老师发现。当我回想起当年灯下夜读的种种,没有一丝苦味袭来。相反,非常珍惜夜读之时、感谢夜读之光,能读书多读书真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我首战高考上岸,前往省会城市的高校读书,夜读变得自由。这种幸福感和舒坦程度,没有纵向比较是想象和体会不出来的。回眸我国百年夜读之光,从菜(豆)油灯到煤(火)油灯再转身为电灯,电灯设计也越发科学与人性化。进步何其神奇,我们更是何其幸运,在巨大超越中享受技术进步、享受人生幸福。

现在,在家中我的书房,夜读灯安装在书桌左上方墙壁上,美观实用,心满意足。在我居住的城区,近几年已建有五六个二十四小时城市书房,全年全天候向持有借书证的市民免费开放。书房布点合理、使用率高,窗明几净、环境幽雅,光线宜人、冬暖夏凉,桌椅古典,书架满档,网络顺畅、电子阅读,借阅自助、悠然自习。夜读的社会条件之好超出想象,阅读环境友好得无可挑剔。最让我激动的是,外出下榻的宾馆一般都配有台灯,有的有床头灯,还有的干脆将装在床头的灯美其名为“夜读灯”。

我觉得,人们最不缺的就是驱散黑夜的神来之光;我祝福,乐于沐浴夜读之光的人,其心中的长明灯永远熠熠发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