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末岁尾,家家户户开始蒸上一笼米糕,迎接新年的到来——
蒸蒸日上年年“糕”
本报记者 高璐璐 徐嘉晨
“糕”谐音“高”,寓意着新的一年“节节高,步步高”。每逢年末,街头巷尾就会弥漫起蒸糕特有的香甜气息,这气息仿佛是一封无声的家书,召唤着远方的游子归家团圆。启东的年味,便是从那蒸腾的水汽中,慢慢溢出来的。
临近年末,南阳镇南兴村的蒸糕小屋里,从早到晚都是热气腾腾。今年75岁的董志平是这里小有名气的蒸糕能手。每年农历十一月初至十二月中下旬,便是他最忙的时候。找董志平蒸年糕的,不仅有附近的街坊邻居,还有其他村慕名前来的村民,大家拉着家常,屋里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欢声笑语。董志平老两口手中不断重复的活儿,也变得有滋有味。“最忙的时候,我们从早上6点陆陆续续忙到傍晚6点,一天要蒸50多笼呢。”董志平笑着说道。
董志平这家年糕店已经开了近30年,早已成为街坊邻居信得过的老字号。“虽然现在菜场也有现成的卖,但总觉得吃着不放心,他家做得干净卫生,家里人都爱吃。”家住附近的村民汤水平告诉记者,几乎每年年末都会找董志平蒸几笼年糕,除了自己吃,还会送给儿女、亲戚。
村民季中也是蒸糕店的老顾客。“要想蒸糕好吃,白大米和糯米的比例很重要,喜欢口感软一些就多加糯米,硬一些就多加白大米。”季中告诉记者,他今年一共带了35斤米来蒸,其中30斤是糯米,5斤是白大米,这种比例蒸出来的糕,软糯之中又不失嚼劲,最符合他们一家的口味。
季中提前在家中将米浸泡并沥水一整天,董志平接过他带来的米,随即倒进打米粉机器中,很快便研磨成了粉,接着便将米粉铺放在蒸屉中。铺放米粉也有讲究,用手将米粉均匀多次地撒入其中,并且要仔细捏碎结块米粉,使得米糕的各个部分都能均匀受热,避免出现空心影响口感。
随着灶火熊熊燃烧,蒸笼内渐渐升腾起袅袅白雾,那是幸福的气息在空气中交织,米糕也在升腾的蒸汽里悄然发生着蜕变。“时间差不多了!”只见董志平将蒸熟的米糕,扣在桌上的湿纱布上,拿起自制的木板,将软趴趴的米糕压瓷实。伴随着蒸糕布揭开,一股大米的香气在屋内四溢。“现在很多蒸糕都是小灶蒸糕,出锅速度很慢,而我用的是锅炉蒸糕,只需一刻钟便能出一锅。”董志平一边娴熟地用两根棉线在糕胚底下移动矫正,而后往上交叉一拉,将米糕切割成块。刚出锅的米糕洁白如凝脂,诱人极了。
人们总说,年味越来越淡了,如今这种蒸制米糕的传统做法也已愈发难寻,但蒸糕在启东人的年味里从不缺席,酒酿糕丝、白粥糕条、红糖年糕……每一种吃法都承载着小时候的记忆,吃一块热气腾腾、软糯香甜的米糕,那便是记忆中最浓、最正的年味。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