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6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时评
2016年06月08日

“不准请假防作弊”做法妥帖吗?

   本文字数:971

宛诗平

维护高考考场秩序,防止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确实需要从细节抓起,但外围做的再缜密也不如内部“入口”的严格把关,篱笆围得再坚实也不如制度惩戒效果好。杜绝大学生当“枪手”,最根本还是把好“入口关”,加强技术和制度防范,加大替考等舞弊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记者从湖北省教育考试院获悉,为严肃考试法纪,维护考试安全,杜绝在校生参与组织作弊、代考等违法犯罪活动,今年湖北省首次明确规定:高考期间(6月7日、8日),原则上不允许高校学生请假。(6月4日《信息时报》)

为了防止高考替考,近年来各地纷纷采取了指纹识别技术、身份证识别仪等身份识别技术。湖北省祭出“不准请假”的“利器”,以防在校大学生当“枪手”,表面上看似乎可以堵住替考的“出口”,但仔细分析之下,就会发现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一方面,虽然学校由此规定,但对于那些一心想参与作弊的学生来讲,他们总能想方设法编造理由请假,作为学校能否一一鉴别真伪,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因此,以“不准请假”的管理手段防范学生作弊难免百密一疏。另一方面,如果学生真有当“枪手”的犯罪动机,在超暴利的驱使下,在惩罚措施不明确的情况下,即使采取旷课等极端措施,也在所不惜,根本阻挡不住学生当“枪手”的脚步。更何况,现实当中可能参与作弊的大学生只会是极个别的,为防范个别人作弊而让全部大学生一起“吃药”,是一种防范问题的扩大化思维,也是一种带有官僚主义色彩的不良做派。

那么,“不准请假防作弊”的效果几何呢?查阅网络得知,早在2014年高考前夕湖北省就下发过通知,要求高考期间高校学生“一般不允许请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前发生在河南省杞县高考替考的“枪手”正是来自不能请假的湖北在校大学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不准请假防作弊”的意义和效果并不明显。

维护高考考场秩序,防止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确实需要从细节抓起,但外围做的再缜密也不如内部“入口”的严格把关,篱笆围得再坚实也不如制度惩戒效果好。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种考试舞弊行为频发,已经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在“作弊入刑”已经实现的当下,杜绝大学生当“枪手”,最根本还是把好“入口关”,加强技术和制度防范,加大替考等舞弊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至于舍本逐末,将高校学生“一棍子打死”,把所有高校学生都当成了怀疑对象的官僚主义做派,还是早点改改为好。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