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0年01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02版:综合·连载
2010年01月01日

乐打零工 巧学技术 争创效益

农业基地“冬闲”人不闲

本文字数:681

本报讯 近日,气温骤降。汇龙镇中群村9组的张士俊没有躲在家里“手镶笼空”,而是天天到隆源设施栽培基地“上班”。“在基地干活3元5角钱一个钟头,比坐在桌旁玩‘老韭菜’有意义得多。”在秧苗棚里,张士俊忙着播种西兰花。这个冬天,在农村有很多农民和老张一样,在设施栽培基地里打零工、学技术、创效益。

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一到冬季就进入了农闲季节,农民往往赋闲在家直到来年春播。近年来,随着我市设施农业发展速度的加快,这种传统种植模式正逐渐被打破。以种植反季节蔬果为主的设施栽培基地,冬季正是播种、培管和收获最忙碌的季节。据市委农工办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有7万多农民活跃在设施农业基地,彻底改变了“冬闲”状态。

不少农业基地利用冬季农活量相对减少的有利时机,请来种植专家、技术能手给打工的农户培训。地处惠萍镇南清河村的南通东盛农业科技园是我省首个“寿光式”冬暖大棚基地。日前,园区首批100多亩大棚投入使用,每天有七八十个农民在园区打工。但是农民们对冬暖大棚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求不熟悉。为此,园区从山东寿光聘请了3名技术能手,对工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新阳光设施蔬果基地种植的蔬果品种大多从国外进口,对种植技术要求较高。基地不但从山东聘请了一名全国科技推广员常驻基地为工人进行培训,近日,又请来中国农科院的专家给农户传授南瓜嫁接、秧苗移栽、生长期培管、采摘等技术。众兴蔬果合作社从东台市请来了农技员为基地200多农民进行培训,苏程无公害设施基地把上海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请到了基地。在新阳光打工的村民陈亚新笑着告诉记者:“在基地打工,不但一个月有800多元收入,还免费学到了‘手艺’。”

(孙亚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