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4年07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沪上
2014年07月07日

上海方言之根在哪里?

本文字数:2108

“叉袋”是封口的袋子吗?“摸鱼公公”是啥?这些问题,恐怕即使是老上海都很难给出准确答案。而答案其实就藏在上海本地历史悠久的方言里。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褚半农多年致力研究上海方言,经过7年精心收集、整理9300多条词目,撰写了浓缩着本地悠久方言文化的《莘庄方言》,并出版发行。

留存方言涵盖人文和历史

褚半农告诉记者,松江方言源远流长,被许多学者视为“上海方言之根”。而莘庄作为历史上的松江府、上海县辖地,当地方言是松江方言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已退休的褚半农撰写出版有7000余词目的《上海西南方言》词典,经过增加词条、详作分类,7年后完成了《莘庄方言》,书中涵盖了上海西南地区方言和部分吴语地区方言,还包括了很多俗语、歇后语等。褚半农表示,书之所命名“莘庄方言”,主要因为他长期以莘庄一带的上海方言词语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褚半农看来,动词使用精准,是莘庄方言乃至上海方言的特点。同样是两人一前一后抬东西,表达褒义或喜悦为“抬”,贬义或悲伤时须为“扛”,所以必是“抬轿子”、“扛棺材”。

留存方言富涵的人文传统、历史信息,是他研究方言的重要期望。过去很多上海农村用的“叉袋”,今天有人曾误会它和封口的麻袋差不多,从小做农活的褚半农则清楚地记得,那是口呈叉形、可挂扁担上的袋子。渔鹰的本地雅号“摸鱼公公”、围绕庭心布局的沪郊特色民宅“绞圈房子”等词汇,也被收录在《莘庄方言》中。

即将着手写“绞圈房子”

褚半农从小生活在农村,直接参与各种农活,了解和掌握方言第一手资料。他从少年时写日记,记录方言词汇,都会在日记本上加脚注。

为写书,褚半农参阅了300多本明清书籍;因为这些书中用了大量莘庄方言里的吴语词汇,既能收集词条,更是追溯词语历史的宝贵资料。褚半农也有随身带笔记本的习惯,他家里存下的1万多张方言索引卡片,成为写书的好助手。

完成《莘庄方言》后,褚半农又打算着手写书介绍沪郊民宅“绞圈房子”。他表示,闵行乃至沪郊各地曾广泛分布这种民宅,120多年前还有外国传教士对其作过记录,但现已难觅踪迹。

莘庄方言里的有趣词汇

一:动词用得细

度:专指禽类、苍蝇等站立。

播:专指放置梯子、跳板等物品。

扬:故意将东西在人面前晃。

二:田园生活场景

七石缸:一种大缸,因为据说能装七石米之多,故得名,本地谚语云“七石缸里撩芝麻”。

竹节猫:农村老宅常饲养、毛色褐灰相间的家猫。

十条筋:黄金瓜,因本地黄金瓜的周身有10条黄白相间条纹得名。

方言的纯正有赖于一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封闭。方言的流通,又倚仗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无论人们是否愿意,和所有的语言一样,只要该地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不是一潭死水,那里的方言就会不断地发展、扬弃和推广。

曾几何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之政治正确的背景下,在市民的公共生活中,上海话多年来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窘境,上海话的纯正和承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上海人,讲上海话的能力严重退化,沪语的普通话化也日益明显。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年,各地研究方言的专家和热爱方言的有识之士一直在为留存方言血脉大声疾呼,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认识到方言的重要性。这两年,上海的文化部门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抢救、保护沪语及沪语文化。比如,在《新民晚报》开辟《上海闲话》版面,在一些公交线路上开通沪语报站。但那些报站的沪语,有的听来总有隔阂,有些词语和句子明显是沪语化了的普通话,比如:“请拨需要帮助个乘客让个座”(普通话:请给需要帮助的乘客让个座)。这句话,正宗的沪语应该是:“请大家帮帮忙,让只位子拨有困难个乘客。”

动植物的种类有纲目之分,方言的分区也有大有小。在资讯传播迟缓的古代,方言土语往往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沪语属吴方言区,在不同的郊县,上海方言又分为几个小方言区。在民间,一直有一些问俗闲翁,穷经皓首,默默耕耘,孜孜于上海地区方言的研究。《莘庄方言》作者褚半农自幼生活在莘庄地区,长期从事明清吴语、上海方言研究及方志修纂,退休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褚半农先生认为,松江方言是上海方言之根。历史上,莘庄地区隶属于松江府,其方言是松江方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编纂的《莘庄方言》以莘庄区域范围内的方言语音、词语为研究对象,对上海西南地区亦即松江方言片的方言,尤其是词语做了较全面的收集和追溯,使得隶属于松江方言语系的莘庄方言能以原生态的面貌保存和展示,成为闵行地区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

专家认为,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闵行区重视本土文化研究的一系列举措,对历史发展、社会风俗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少方言的古音、古词、古义在其他地方消失了,却保留在莘庄方言中,并流传至今。《莘庄方言》对地情文化和方言发展、对方言中的词语、成语、俗语、谚语以及歇后语做了寻根溯源的研究、抢救和记录。区域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这一研究成果为上海方言乃至汉语方言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依据,为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方言是一地政治、经济、文化史的承载体之一,被视为语言的活化石。方言的承继和流传是文化多样性的前提。如《莘庄方言》这类对一地方言的收集、梳理和寻根,即便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观照,也是经得起审视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