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启东大船”如何乘风破浪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启东现场侧记
本报记者 龚丽丽 袁竞
5月19日,蓝天白云下,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里,一艘艘建造中的轮船、海工装备摆开“巨人阵”,整齐排列在长江北支18.8公里岸线上,蔚为壮观。
当天上午,由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南通日报等中央和省市级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走进园区,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如图),深度聚焦园区海工及重装备产业,全面了解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进展、新成绩。
采访团一行首先来到启东中远海运海工码头,新型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M026 FPSO项目建造热火朝天。“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吨位、最大储油能力的新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仇明介绍,该项目主船体总长335米,型宽60米,型深33米,排水量达46万吨,设计最大储油能力为200万桶原油,具有每天处理18万桶石油和1200万立方米天然气的能力。项目建成后将用于约1900米深的海域,可同时连接15口油井进行油气开发作业。
“希望1号”圆筒型超深水钻探储油平台、世界最大天然气处理能力浮式储卸油平台N999 FPSO、全球首艘第四代风电安装船N966……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作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领军者,累计设计建造及交付50余座海工装备。“世界最大”“全球首艘”这些字眼让中远频频成为镜头里的主角,让采访团感到颇为震撼,也一次次赢得了大家由衷的点赞,“这是启东‘智造’的硬核实力!”
“我们身后这艘在建的起重船它有什么特点?预计何时交付使用?”“公司目前在手订单情况如何?”……在振华重工启东海工码头,面对记者们抛出的一个个问题,上海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过文骏对答如流,“这艘4000吨全回转起重船‘海峰2001’号总长195米,型宽46.9米,型深16米,预计今年7月交船。船舶设计时充分考虑一些新技术和智能化应用,在节能效果、公共安全标准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公司目前在手订单超60亿元,已排至明年下半年。”
据了解,振华重工启东海工系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大型控股子公司,承接各类疏浚船、起重船、海上风电安装、运维船、起重铺管船等特种海工船舶的设计和建造。公司已交付天津航道局6600KW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中交一航局140米级打桩船“一航津桩”、上海打捞局4500吨大型抢险打捞起重船“创力”轮等系列大国重器,助力中国海洋工程走向更广阔的“蓝海”。
一路走一路看,一边听一边问。沿途的所见所闻,让采访团的记者们深切感受到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蹄疾步稳的发展态势,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下启东这座东疆小城向海图强的生动画卷。
“在这里,‘希望六号’‘天鲲号’……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大国重器’驶向‘深蓝’,很震撼。”第二次来到海工船舶工业园的光明日报记者李健颇为感慨地说道,“如今,启东正乘风破浪迈向高质量发展更加广阔的‘蓝海’。”
“近年来,启东锚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航向’,大力培育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不仅成为南通的绿色船谷,也成为海上‘大国重器’的摇篮。”经济日报记者魏永刚说。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