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1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江海潮
2023年01月06日

藤椅情

   本文字数:1283

施正辉

母亲一直住在乡下,在她的卧室和灶屋各有一把太师藤椅。两把藤椅规格有异、材质不一,先后进驻老家,但均有稳固的框架、较高的靠背、牢牢的把手,给人倚靠、舒坦、温馨的感觉,记录着家人相互关爱的浓浓亲情。

卧室里的藤椅是数年前父亲在世时所购,为方便70多岁的双亲安稳舒服地坐着休息。父亲一生经历甚多,生性坚强,瘦小体弱的他随着年届耄耋之年,坐在长条凳上有些不稳妥,有靠背和左右把手的太师藤椅便成了最佳选择,这把藤椅也着然幸福了老父亲的晚年岁月。勤劳节俭的双亲对每一件家具都非常爱惜,将藤椅保养得完好如初,于是,那把藤椅便为老母亲服务至今。

灶屋里的藤椅是几年前姐姐去世后姐夫送来的。姐姐得了肺病后挺了4年左右实在扛不下去,最后一个月没法自主坐在木凳上,我冒着酷暑到市区转了几家家具店,挑选了一把太师藤椅送给她,让她坐着背有所靠、手有所扶。姐夫非要与我结账,还通过微信转账给我。我没告诉他价钱,更没有收钱。将600元左右的礼物献给胞姐,这是心甘情愿的报恩之举、无价的姐弟情意,怎可清账了结。姐姐离世后,姐夫多次说过将藤椅送给老母亲,母亲推辞道家里已有一把藤椅,所以藤椅一直在姐夫家放着。一转眼,姐夫家遇上拆迁需在外租住数年,于是毅然决然将藤椅送至母亲家中。从此,老母亲的厨房里放上了一把油光锃亮的高靠背藤椅。80多岁的母亲冬天坐着藤椅晒太阳、夏天坐着乘凉,闲时坐着消遣、累时坐着小憩,其乐融融。

我不知道母亲看着或用着藤椅是否会想起什么,可我时常会睹物思情,总被撩起情思。上世纪70年代,我读小学和初中,双亲为方便我舒心地在卧室读书,特地买了一张太师藤椅。只要在家,藤椅就是我的专用座椅。父母亲作为勤俭朴实的农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才能有出息,节衣缩食供子女上学。我坐着那把藤椅考上了县中,从此进入了跳出农门的快速通道。尽管藤椅上的藤条因为种种原因开裂损坏而弃用了,但在我看来,那把藤椅是改变我命运的引擎。师范院校毕业后分配到学校担任教师,随后进入机关工作多年,办公室标配藤椅。当时觉得,藤椅是岗位与身份的象征。记得一到冬天,看到不少老同志在藤椅座位上放一个棉垫,当年感觉多此一举。待自己年过半百,才知道,棉垫必不可少。验证了那么一句话:岁月才是最好的老师。

在我的脑海里,还有两把藤椅清晰无比、不可磨灭。一把藤椅是1961年毛泽东在庐山含鄱口坐着拍照的,照片上的红太阳使得身下的藤椅“身价飙升”。当然,这张藤椅也成就了坐像照片以34万元拍卖成交,成了藤椅家族中的幸运儿。在庐山毛泽东拍坐像的地方,我曾花了10元钱,坐着仿制毛泽东用过的藤椅拍照留下念想,心中的满足感溢于言表,久久温暖着生活。另一把是我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里见过的旧藤椅。它被坚持带病工作的焦裕禄撑坏了右把手下方的围藤,是纪念馆里的镇馆之宝,还是国家二级文物。这把藤椅的珍贵在于陪伴了县委书记的楷模——焦裕禄400多个日夜,而藤椅上的大窟窿铸就了一种永不过时的精神,让我们看到艰苦奋斗的传统和为民服务的胸怀。

成家后,我一直没有置办过藤椅作为家具。在周围朋友家里也很少有藤椅特别是太师藤椅了。但是,藤椅伴随着我成长,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一份神奇力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