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11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江海潮
2022年11月18日

要在更深广的层次上研究李素伯

   本文字数:998

◇袁志冲

启东成陆时间不长,北部的吕四地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启东南部地区只有二、三百年历史,在外地人眼里,启东成陆历史短、缺少文化底蕴,连不少启东人自己也有这样的认知,这实在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固然与这块地方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关系,但启东有她的特殊性。启东的成陆历史虽短,但到启东这块土地开发的人都是移民。当年,启东的先辈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带着梦想、怀着憧憬,硬是靠一副铁肩膀,一担担、一筐筐,筑堤围垦,将潮起一片汪洋、潮落一片淤泥的汇海沙洲,改造成万顷良田。与此同时,就在这战天斗地的过程中,他们将各自原有的文化基因,植入新的生产生活,在这块新生的土地上,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海派文化……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最后形成我们启东独特的江海沙地文化。据此,我们有理由认定启东的文化源远流长,启东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今天,我们研究的李素伯就是盛开在启东沙地上的奇葩。

徐教授在《文集》序言中说:“李素伯是启东‘地灵’生长出的‘人杰’。李素伯是启东的骄傲,我们纪念李素伯先生,更要研究李素伯先生、传承李素伯先生。我们应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化,留给人们、留给历史。”徐教授的这段话,道出了我们纪念、研究、传承李素伯先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完全赞同徐教授“李素伯纪念馆是启东人文历史上‘第一馆’和到目前为止‘唯一馆’”的观点。我们已建成抗大九分校纪念馆,但那是事件纪念馆,我们建了张謇纪念馆,可南通海门也有。只有李素伯纪念馆才是为启东籍专人建立的纪念馆。故“第一”“唯一”名副其实。既然具有如此重要地位,我们有理由把它建得更好。纪念馆建成后,要及时组织对外开放。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要把李素伯纪念馆定为“启东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启东旅游景点”。为此,建议在纪念馆增建“副馆”或“副室”,列展现代、当代启东籍包括启东籍在外、在境外的文学艺术成果,以丰富、充实纪念馆的内容。

文化、文明,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同时也需要有人、有更多的人自觉提炼积淀。李素伯的后人,李品廉女士、李克东先生和张辉先生,他们为搜集、整理、编撰、出版李素伯文集,为筹建李素伯纪念馆,七年多来历尽艰辛,流了不少汗,吃了不少苦,在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你们做了一件好事,其意义、其价值,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示出来。向你们表示敬意。

(作者系南通市作协会员、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会理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