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感知启东”主题创作采风之七——
走进吕四港镇
牛踏金滩(朱海燕摄)
沉默的牡丹
朱海峰
那株牡丹,就生长在五柳堂的庭院中。
五柳堂原是吕四的一门望族,与建筑大师陶桂林同宗,与百米之隔的进士府也有着颇深的渊源。进士府的庭院,如今已是重门深锁,芜草丛生。因为无人问津,荒则荒矣,反倒完好保存了一段古韵。五柳堂却是不同。陶氏后人世代栖居于此,几经修缮,虽保留了建筑的原有风貌——木质的雕栏、门窗、桌柜一应俱全——却终究于日日烟火之间,模糊了历史的屐痕。
内室同庭院一样,都略显局促,幽暗的光线和逼仄的空间叫人昏昏欲睡。正欲心不在焉地离开,主人却指着庭院一角花坛中的一株植物说,这是株牡丹,200多年了。一下子便来了精神:一株200多岁的花王,怎会如此突兀地出现在这里?
对于牡丹的印象,最初来自小时候家里的绸缎被面。深红的底子上,盛开着一丛丛浅色的牡丹,一朵朵硕大而繁复。后来又无数次在画上和电视里见过。每一次它的出场,总是绚烂蓬勃,艳冠群芳。然而奇怪的是,我却一次也没有真正见过它。没想到初次的相逢,是在这样的庭院,这样的季节。
眼前的牡丹仍保持着冬天时候的样子。数十条细长柔软的枯枝像手臂一样伸展着,只在每根枝条的顶部,悄悄探出了粉红色的嫩芽。这初露端倪的粉红是如此娇艳,起初我疑为牡丹的蓓蕾,却不料竟是绿叶的雏形。难道,它生长的每一步,都会呈现如此的美丽?世人却只知它盛放时的惊世绝艳。“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那种陌上花开、万人空巷的场景,是牡丹心中一个最悠长的梦。
我记忆最深的关于牡丹的典故,是它被武则天贬谪至洛阳。这其实应该是个传说,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确凿的存在。在一个凛冽冬日,武则天突发奇想,下令百花一夜之间必须全部开放:“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慑于人间帝王的淫威,百花纷纷违背节令于寒风中盛开,独独牡丹不发。武皇一怒之下将牡丹贬于洛阳。从此,洛阳成为一个花香四溢的代名词。千年洛阳城,平添几分柔媚与傲骨。
《聊斋志异》里有一章写牡丹花妖的,叫《葛巾》,我一直觉得是全书最美的篇什之一。书生常大用偶遇牡丹花妖葛巾,从此日日相思。葛巾感念其深情,遂嫁他为妻。葛巾还有个妹妹叫玉版,也一并嫁与大用的弟弟为妻。原本岁月静好,可那常大用偏偏心生疑惑,暗中询查葛巾的身世,且以言语试探之。葛巾闻言便与玉版双双离去,任凭大用追悔莫及,再也不曾回头。爱人不疑,疑人不爱,当初委身下嫁是为情,后来决然别离是为疑。一念既起,又何必苟且。如此一往情深却又如此不肯瓦全,果然是牡丹的一贯秉性。爱恨分明到这般地步,愧煞多少世人。细细思量,令人顿生敬意,却又不免叫人心疼。
园中的这株牡丹,倒也不是姚黄魏紫之类的名贵品种,主人说,它叫洛阳红,洛阳城里随处可见的寻常品种。如若它托身于洛阳城,想必年年春天都会呼朋引伴,开出一片浩浩荡荡的姹紫嫣红;可如今它生在五柳堂,它那么孤单,没有同伴可以窃窃私语,可以商略花事,然而这又何妨呢?它已经在这里活了这么久,它阅尽春色,也尝遍秋风,它的每一寸根系,每一缕呼吸,都早已属于这方土地、这个庭院。200多年,这里所有曾经的显赫与衰落、荒唐与美好,都交予它作了见证。每年,它都会准时沉睡,准时苏醒;它知道,在春天里,总有一些人在等待它的盛开。而它,会如约而至,不负春风。
飞翔的梦
木火
站立在高楼环抱中的高架路上,我迷失了方向。
不知为什么,逃遁于陌生的街道,恶魔在后面狂追……看不清他的面孔,甚至也不见他的影子,恍如一块色影,青色的,忽而又变成了黄色的。那个色影紧追不舍,渐渐地近了,我的身子便缓缓地飘浮了起来,与两侧的楼房平行,一边仰泳似地飞,一边对望着恶魔。
但还是看不清恶魔,我也并非身轻如燕。这时一颗颗子弹向我飞来,我忽左忽右地躲避着,拼命地往高处飞,却仿佛挣脱不了这张城市的网,怎么也飞不高……
就在这时,我被妻子推醒了,还说我哭哭啼啼的,梦见了什么。迷迷糊糊中,不想多作解释,梦境却鲜明了起来。并不感觉害怕,只是好生奇怪,为什么飞起来了还是那么的忧惧?大概不论何时何地,每个人都有一张无形的网来罩着。
飞起来,应该是每一个孩子的梦想。小时候特别爱看飞机,每次听到轰隆隆的机声掠过,总会快步跑到屋外,仰望天空,循着声响,往前搜寻,灰色的机影穿梭在白云中,有时后面还会拖着一根粗粗的长长的白线,成为蓝天上绝美的风景。
小时候也羡慕鸟儿,自由而快乐地飞来飞去。记得是初夏,阴阴的天,“布谷、布谷”,鸟儿飞翔在收获了的田野的上空。那时的我陪祖父在地里干活,享受着这片空旷的风景,听着苍凉而辽远的叫声,好奇地问那是什么鸟儿。那就是布谷鸟,祖父告诉我,说着又专心地干着农活,却让我心里好生羡慕布谷鸟的自由飞翔。后来才知道,布谷鸟又名杜鹃。再后来,读到了“杜鹃声里斜阳暮”的词句,觉得好美,不由得扯起一段旅人愁思,也怀想起老去的祖父,以及童年里那片空阔的天空阔的地。
如今,父母也老了,住在城里的我常去乡下看望他们。也是一个夏收的季节,油菜籽收割了,蚕豆收割了,小麦正晾晒在水泥场地上,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麦香。一只白猫和一只黑猫亲昵地在菜地里互相挠着痒儿,玩腻了便慵懒地躺在场边,眯着眼看你。两只燕子在堂屋里筑起了巢儿,叽叽啾啾地飞进飞出。
母亲向来讨厌猫儿,这一只白猫是邻家的,冲着鱼腥味而来,最后赖着不走了,母亲也就默认收养了。后来,又引得黑猫常来光顾,家里多了些生气。依着屋顶的日光灯,燕窝筑了两个,已有两三年了,燕子识故居,年年来,小燕子也生了好几个。为了那两对燕子,父母改变了作息时间,每夜要等燕子飞进了屋宿在了巢里才关门,第二天早上又早早起床开门,放飞燕子。
羡慕那看着燕子飞进飞出的生活,看得自己的心灵也飞翔了起来。对比一下,总觉得梦里的飞翔不踏实,天空也不明朗,倒不如乡村的画卷来得清新舒坦。第一次梦见飞过屋顶的时候,也是在童年,但片刻欢愉之后有了些害怕,就怕重重地摔下来。长大了这样的梦又会沾上忧郁的情绪,冲破不了灰蒙蒙的天。记忆里不多的梦中飞行好像从未心旷神怡过,如今的飞翔之梦已成惊悚片。
是不是至真至纯至高至美的风景总与孤独和恐惧同行?如同梦中的飞翔,这一极致的享受,却挣不脱那张无形的网,笼罩在深深的忧虑之中。
不由地想起形而上画派创始人基里科(1888~1978)的画,描绘了一个个神秘而忧郁的梦境,也是一个个孤寂的泛滥着乡愁的城市。
空寂无人的广场,圆拱门耸立,石膏人横卧;拱门的上方,时钟指向下午两点,无声的影子,不可思议的长;棕榈树唐突地点缀在远方,火车贴着地平线驶过,飘渺的白烟,是唯一的热情……这是基里科1913年作的油画《预言者的报酬》。
高高的月台,投下巨大的阴影;碉堡似的钟楼,好像凝固了时间;火车冒着白烟驶来,就要踏上征途了,站台上却没有一个人影……这是基里科1914年作的油画《蒙帕纳斯火车站》。
“一个人必须把世界上的一切描绘成一个谜,并居住在这世界里,如同居住在一个巨大陌生的博物馆中一样。”基里科说。
对于现代人而言,城市喧嚣时就是一个谜,沉寂时又如一个陌生的博物馆。正如城市的两面性:正面是天堂,背面是地狱。成功者,飞翔在欲望的天堂,挥之不去的名利之魔穷追不舍;失败者,独行在空寂的广场,不甘心地走进坟墓般的博物馆。
恍悟,飞翔的梦,其实是自由的梦。
现代的城市人,会在永远的乡愁里渴盼着一个飞翔的梦。
吕四,不老
黄萍萍
金色渔港(郁卫兵摄)
吕四是老镇。
范龙老街,五柳堂旧院,进士府荒厅,百年古银杏,还有关于吕洞宾的古老传说。每一桩,每一件,说来都蒙着岁月的风尘。
印象里的吕四,有着所有古镇应有的沧桑和颓败。千百年海风海浪浸濡过的渔歌号子里除了豪情和壮怀,应该还有不甘与苍凉;木船的甲板和鱼舱一定盛载过渔家所有关于生活和理想的寄托和打击;船老大黝黑的褶皱里应是写满了出海的奇遇与惊险;渔家女子的长辫里绾起的一定会是几多期许,几多忧思。这些场景的底色该是沉重的灰色,所有风物非黑即白,没有亮色。所以,即便是缸爿饼,吕四人嚼出的,也是岁月干枯而糯韧的劲道。
吕四,老成了历史,老出了传说。
因着结识吕四的友人,从他们微信朋友圈里发出的生活日常,我重新打量吕四。他们的镜头里,有大洋港渔船千帆竞发的壮观,有盈港菜场上诱人垂涎的海鲜,更有云卷云舒、风鸣浪立、群鸥翔集的美景。有追风逐浪迎霞送日的热烈,也有手捧诗书品茗赏乐的宁静。景是鲜活,人更是充满情趣和活力。
他们镜头里的吕四,明丽,灵动。吕四,不老!
借着采风的机会,走进吕四,我惊叹于吕四脱胎换骨的改变,似乎从一个老态尽显的耄耋老人变身为一个进取不懈的时尚青年。
港口停泊的不再是黯淡的老木船,多的是钢筋铁骨铸就的船体。排列着的船阵,在风中扯着猎猎作响的五彩旗帜,犹如一支年轻的队伍,随时待命出征。听同行的友人介绍,船上先进的导航定位预报设备,让出海打渔不再担惊受怕。而汽艇出海,俨然发展成了一种旅游产业。港口的游艇常能在蓝色的海面划出漂亮的弧线,惊起人们刺激而兴奋地尖叫,沉寂的海港也喧腾出了年轻的魅力。
一路前行,大鲵生态养殖场,紫菜加工厂,电动工具厂,一处处新兴的产业,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激荡着我们的欣喜。这里养殖的大鲵销往全国,加工的紫菜远销日韩,电动工具更是世界闻名。介绍者的眼眸里透着智慧,笑脸上写满骄傲。从渔船跨上岸堤,吕四人发展出了新的海洋产业。我不能想象,每年年初五六举行的电动工具展上,成千上万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天之内竟能完成几个亿的交易!今日吕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喷薄而上。
难忘电动工具厂的一个年轻经理,他俊朗,自信。“这个,我们有!”“这个,当然有!”“电动工具上的所有零件,我们都有!”
难忘紫菜加工生产线上的一个俊美女子,她安娴,灵动。在窗口切入的阳光映照下,脸上的绒毛闪着柔光。她一抬头,对上我的视线,轻轻翘起嘴角,手中的工作却没有停。
心中有一丝感动。这些渔家小伙和女子,再不会象他们的老辈一样,在风浪里颠簸算计营生了。下班后的他们,或许骑风而行,或许踏浪而歌;或许做自己喜欢的烘焙,或许养自己中意的花草;逛逛老街,吃吃海鲜,惬意至极。
这些年轻的后辈,在吕四这片老土地上,翻唱着新的渔歌号子。
文昌宫内,老银杏吐绽新芽。五柳堂里,两百年的牡丹又迎花季。
吕四,不老的传说里又添新故事。
吕四,真的未曾老去。
遇见
王海燕
推开一扇门,是一段历史。
如果没人给我指引,便没有了这场遇见。
陶氏五柳堂,隐在吕四老巷,百米之外熙熙攘攘的闹市丝毫没有惊扰着它的宁静。
陶氏五柳堂是吕四望族之一,与一代建筑大师陶桂林是同宗。陶桂林在吕四创办志诚土木学校时,其五柳堂人担任了学校校董。五柳堂陶氏是清末进士李磐硕的长孙——李公望的夫人。因此五柳堂与李磐硕所建的吕四进士府渊源深厚,同样,他们都是让人向往的书香庭院。
轻推虚掩的五柳堂大门,缓步走进这座静雅的院子。映入眼帘的青砖黛瓦,雕栏格窗,都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其实,这座宅院简洁玲珑,没有更多的延伸,没有层叠的交错,百步之内便能走完这院子一圈。但那榫卯结构的深褐色木雕凭栏、透门窗棂、木檩木柱、砖雕墙花、石墩石条,无不流露着古朴的神韵。
满院子的地坪是用青砖铺就的,嫩绿的春草从那一道道人字形的砖缝里怯怯地探出芽尖,和着那渐渐油绿的青苔,绘出了满地悦目的几何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的诗句,不经意间便在我脑海里浮现开来。
初春尚未暖阳,小小院子里,已经充满着春天的气息。堂前一株不甚粗壮的腊梅,娇黄色的梅花挂满了枯干斜枝,盛开的花儿在柔柔的春风里无拘无束开放着、吵闹着、轻舞着。而那些含蓄的花骨朵儿则是低头不语,含情脉脉地等待着东君最温暖的拥抱。不用低头轻嗅,阵阵幽香早已沁入心脾,使人有几分陶醉了。倚在墙角那株蔷薇,绿叶红花,开得甚欢!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院子花坛里的那株大清乾嘉年间从洛阳移种过来的牡丹。在这个幽幽的古巷里,在这个静静的吕四五柳堂,它这一守,便是200多年!那颇显沧桑的枝条顶端已经长出一团团赭红色的叶苞,远看这些叶苞倒有几分像是“花”,近看了,才知是一层层的嫩叶紧紧包裹着,只待一夜春风暖时舒展叶片,由赭红慢慢变绿,只在丛中作陪衬,不与花儿争艳色。
曾有无数人赞美牡丹,曾有无数诗篇留下牡丹的传奇。而我想,这株牡丹,它不是传奇故事里的任何一种,它是用自己的生命陪伴着五柳堂,静静地走过春夏秋冬、走过战火纷争、走向今天的风和日丽!在文革期间,五柳堂也曾遭受巨大的破坏。这株牡丹,必也难逃厄运。铲根、火烧,终也没有阻止着它对这座飘满书香的庭院的深深眷恋。劫后重生的牡丹愈发顽强而热烈,虬枝繁叶,团花雍容,每年都会与江南的春天相约,在春风中无声地讲述着她倾国倾城的故事。
恍惚间,院子里有了走动声,有了言语声……青衣布衫的少年,在晨光微露的院子里捧卷沉思,踱步吟哦;蝴蝶架着绢的翅膀在花间踌躇,上下飞舞;一只瘦小的猫,在午后橘黄的阳光下眯着眼睛,伸着懒腰;穿过黄昏,抖落一身疲惫的人儿正扣打着门环;蟋蟀在院子里唱着歌,梁上窝巢的燕子呢喃轻语,主人与访友堂前把酒;木雕凭栏处,仰头看那一轮如洗的明月,低头赏那一丛绿肥红瘦的牡丹,翠竹拂窗、米酒飘香……
时间是彪悍的车夫,驾着生命的驿车一路行进。小小院落里上演的所有情节,终在岁月的沉淀里,静止成一幅画,一幅江南特有的水墨画。
出了五柳堂,正是夕阳西下。经过依然热闹的老街,一条古巷里,一条黑狗无聊地轻吠。
一处喧闹一处寂静,再转个弯去,一回首,黛瓦翘檐的五柳堂已经隐入闹市的深处了。
夜叩进士府
陈晓冬
进士府畅想(顾春花画)
夜凉如水,古鹤城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当慕仙楼的风铃早已枕着月色酣眠,怀着与先贤的那份不解之缘,心灵深处的那种崇敬之情,我穿越了层层夜幕,如约而至。
这是一条幽深的古巷,古巷深处就是鹤城人世代景仰的文化坐标——进士府。从这方天地,走出了清末两榜进士李磐硕。
请允许一位后生冒失地叩拍先生冷清的园门,让200年的墨香在这个夜晚再一次弥漫。
古之圣贤,屈己执谦,和颜逊志。晚清状元张謇为吕四进士府题额“逊志”大概缘出于此。如烟的岁月拂过故居,已经有了沧桑感。透过琉璃窗格,园内幽兰绽放,暗香浮动。一枝清瘦的古竹,如先生的操守,韵味悠悠,内涵深深。回廊内似乎仍有先生苦读儒家之言的韵律之声。
光绪16年,先生入京赴考,高中进士,出任户部主事。光绪22年,先生以优异成绩与张元济,唐文治等人一同考入总理衙门,处理清廷外交事务。这些只是他官宦生涯的一个轮廓,十多年的宦海,他轰轰烈烈过。但不管怎样,先生始终恪守鹤城文人的风骨而清流自守。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庚子国乱后,先生再也不愿效力于奴颜婢膝的王朝。怀着“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淡泊,先生以“丁内艰”为由挂冠南归。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退居林下的先生,没有像一般致仕的士大夫一样“采菊东篱”,而是“毕天下事皆可为”。他办义学,兴义仓,疏河道,济殍民,留下了一段段佳话。此外他又投身于张謇先生的“父实业,母教育”的宏伟计划,参与了近代南通实业与近代教育的创办。先生著述等身,是江淮文人集团的重要人物。撰有《草堂诗》4卷,《养真草》1卷,《南游草》1卷,《咏史五排》1卷。徜徉在“逊志堂”,依稀可以感觉到先生是何等清雅,何等的富有君子风范。这幢故园,传递给我们的是无限的追思和先生家国之梦的薪火相传。
银光洒在“逊志堂”上,流溢出别样的静谧。一个手握书卷的身影在幽窗下走动,是先生乘着月色在吟诵诸子百家吗?不忍打扰先生的清雅,我静静的退了出去。
出故居大门,低徊久立,不禁再次抬头仰望星空。月华下的进士府,越发显得质朴和儒雅……
夕照古镇(彭忠忠摄)
五柳风高家声远
王祝映
2月最后一天,我有幸参加“发现启东”主题采风,领略了吕四的风土人情,感受了鹤城的悠然气息,差点尝到了焦香沁脾的缸爿饼。
对我这个外地人而言,吕四是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来启东八年,只知道这里是三水交汇之地,这里的海产资源特别丰富,鱼肉特别细嫩鲜美。去过吕四三次,每次都是和同事们站在海边看看海,狂喊几声就回去了,实际上对吕四是很模糊的。传说吕洞宾曾经四次驾鹤来此,所以才得名“吕四”“鹤城”,这让千年古镇蒙上了些许神秘色彩。
雨水节气才过,初春乍暖还寒,我们一行裹紧衣服,顶风而行。我们采风的地点有大鲵养殖场、紫菜加工厂、天汾五金电动工具城和加工厂,吕四五柳堂、进士府、范龙老街、民间书画家居处等多地。但不幸的是,我中途走丢了,很多地方没有参观成,更可惜的是酥香松软的缸爿饼没吃到,只有对吕四五柳堂还有些印象。
吕四五柳堂在鹤城老街上。我们踩着光滑的青石板,来到一间古拙破旧的老屋前,斑驳的墙壁,脱落的泥灰,坦露的青砖,能让人想象出年岁的久远。低矮的门楣,差互的屋檐,敞开的木门,不用说这就是吕四五柳堂了。我们鱼贯而入,半响无语。站在这里,感受的不仅是浓郁的古宅风貌,更有那弥厚的家族气息。这里有保存完好的三进平房和一座藏书楼,均为木制平房结构。堂屋里正对门摆着一张方桌,两边放着两把靠背木椅,让人猜测着当时儿孙给长辈请安的情景。后墙上挂着中堂画,两边是一副对联,写道“洪福齐天财源茂,吉星高照禄满门”。厅堂两侧是木墙,被漆成深褐色,敲上去“嘣嘣嘣”作响。木壁上贴了好些字画,散发着大户人家的文化味。通往里屋的门锁着,里面两进厅堂和书房我们没能进去,隔着玻璃窥见几件台柜,甚是简陋。我们一大群人的进入,不知有没有惊扰了老屋的宁静。屋外的院子里有座花池,池内有一株百年牡丹,打着苞蕾,在寒风中瑟缩着。我们一群人对着清瘦的牡丹“咔叽咔叽”狂拍,然后约定五月牡丹盛开时再来一睹花容。据说池内先前曾有一尊石狮子,是解放前吕四中药老字号——魏生堂的遗物,但石狮子我们没有看到。旁边有一株常青树,迎着阳光恣意地舒展,给院子带来一片明媚,那么灿烂执着,那么生机盎然,真可谓“自古名流多归隐,东篱清远冠芳华”。
据五柳堂的后人介绍说,五柳堂陶氏是东晋末年著名的诗赋文学家陶渊明之子孙后裔,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人丁兴旺。而吕四五柳堂是陶姓大宗族中重要的一支,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是当年吕四望族之一。五柳堂原先前后共有七进平房及一座藏书楼,但文革期间遭受了巨大破坏,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修缮后的建制,主体建筑虽保存完好但规模已经小多了。沧桑变幻,如今的五柳堂,在陶氏后人的修缮下古朴盎然,生机焕发,游人来此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古旧的门框,鲜红的对联,层叠的油纸仿佛在告诉我们,当年屋子主人是拥有一份何等优雅的生活情调和一种怎样质朴的人生愿望。
就是因为在这多逗留了一阵,我们就被大部队丢下了。拐了好几个弯口,扭了好几个岔道,我们彻底迷失了。我们像走散的小孩,急得差不多逢人便要问路了。突然看见我们的随行摄影记者三人,我们高兴极了,赶过去一问,原来她们也走失了。于是我们干脆就在小吃摊前买起煎饼吃将开来。老板高兴了,嗬,我饼子多吃香啊,记者都来了。看着他们娴熟的煎炸动作,欣赏着出锅的艺术品,我们不禁也和他们一同享受着喜悦的成就感。老板还告诉我们,说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要是上午还能吃上缸爿饼,那可是酥香松软,吃完后唇齿留香的啊!我们于是一边带着遗憾又带着想象嚼着煎饼,一边若无其事又旁若无人地走在芜杂的巷子里,感受老街古朴而悠缓的气息。鹤城老街也是各地游客喜欢来的地方。尽管人来人往,但是老街依然踩着自己的节奏,这节奏悠缓而沉着,丝毫没有被打乱,依旧保持着往昔的格局,让人看到了历史的步履是那么的蹒跚而又坚定。
坦然的神情,从容的步伐,似乎我们已完全融入了老街。我们就这么放任地走着,而这,正是我们生命中渴望已久的某种隐秘的追求。
旺发的电动工具
姜利宾
说来惭愧,我对电动工具的关注,也仅仅始于今年年头。
2016年,78岁的老父亲又多了一样新玩具:便携式电动枪钻。手枪钻是老公年初一时带去给家里捣鼓井盖的。老父亲只用过手动螺丝刀,电动手枪钻第一次见识,一见倾心。在详细地询问手枪钻的使用方法后,他立马在女婿示范下饶有兴致地在铁皮井盖上划线、打洞。10天后回娘家,妈妈告诉我,自打有了这个新式武器,爸爸天天抱着个手枪钻到处找哪里可钻孔、哪儿有螺丝松的,还用它给旧磨盘打孔呢!
为什么我这个向来只会“之乎者也”的老爷子,临老却变身为一个快活的修理工了?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中国电动工具第一城:启东天汾国际电动工具商贸城。
那简直是一个工具的王国。照面迎来一个目测几万平米的仓储区,琳琅满目的商品井然有序地摆放其间。顶天立地的货架上,名目繁杂分类精细的电动、手动、气动、液压、喷涂工具、耗材、配件应有尽有。据商城负责人介绍,这些品质优良、价廉物美的产品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多个兄弟省市企业,更有国际知名品牌史丹利、牧田、博世、麦特宝也纷纷加盟,当然也少不了我们的本土品牌东成、国强等老字号。商城不仅提供市面上通用的标准产品,也提供各个行业特需的专业产品。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甚至可以为你私人定制各类匪夷所思的非标产品。商城门口,不知谁临时放了一个喷涂工具,我们试着按了下喷头按钮,一股气雾状的水分子均匀地洒在对面的树干上,形成一层肉眼几乎看不见的晶莹、透明的膜状物。身旁的帅哥说,用它给汽车外表喷涂,表面细腻光滑无瑕疵。
这两年经济大环境波动较大,有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电动工具行业呢?同行中有人尖锐提问。
基本没有影响,商城负责人很自豪地回答。一年一度的中国·天汾科技五金交易会是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展会,2016年交易会如常举行。本次交易会参展企业达500多家,意向交易成交额达65亿元人民币。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几年前与发小的一次对话。发小在河南经营两个电动工具零售、维修店。据他所说,电动工具萌芽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年首批有头脑、肯吃苦、以小五金出道、电动工具修理起家的天汾镇农民,如今大都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也是这些先行者,带动了一大批老乡、亲戚、兄弟姐妹,辗转于大江南北,奔波于长城内外,用勤劳的双手、诚信的经营,把天汾一步步推向中国电动工具的王国,也带动了整个吕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
有电动工具的地方必有启东人!发小动容地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年启东电动工具产业以“星星之火”速成“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的山寨版电动工具亦如雨后春笋般涌向市场,并以其惯有的“后来居上”作风冲击着天汾人苦心经营多年的电动工具王国。值此危急存亡之际,地、市级政府挺身而出,当机立断召回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乡亲,鼓励他们放手投资电动工具制造业,逐步引导他们把电动工具的经营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把传统的走街串巷停留于修理的服务模式转化为生产、销售、维修一条龙的全方位、人性化服务模式。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关注下,中国天汾科技五金工业园正式成立。变则通,通者达。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启东电动工具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它在中国电动工具王国的地位愈加稳固。“电动工具之乡”和“教育之乡”、“建筑之乡”、“植棉之乡”一起成为启东响当当的一张名片。
阳春三月,78岁的老爸坐在油菜花和婆婆纳花盛开的院子里,他的脚边放着手持电动锯和电动手枪钻,他正在专心致志地做他人生中的第一张小板凳,钓鱼时坐坐。
他说,电动工具就是方便、好用。下次我去整个全套!
古银杏树下遐想
吴新亮
来到吕四古镇,我们探寻着她的精神图腾。来到古银杏树下,我不禁释然,这不就是我要寻找的答案吗?
直冲云霄的树干,似乎和蓝天白云握手,随风舞动的枝叶,仿佛诉说着一段历史。我凝神屏气,好奇地望着这棵古银杏树,我的思绪穿越了四百年前的那一天……
清初,吕四镇,天气炎热,晚不能寐,城隍庙住持道人德逸真人在院中打坐,双目微闭,神思遐想,一只仙鹤衔着一颗树种在德逸真人头上盘旋,冥冥中,有个声音在老道耳旁响起:“种下仙鹤从仙山衔来的仙果种子,种下它,能庇佑吕四当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康……”当德逸真人缓缓从神游中睁开双眼,“呀……”一声,仙鹤长啸,一颗大大的银杏树种子不偏不倚,落在道人打坐的前面……
天意啊!感谢仙人指点!老道嘴里喃喃道,虔诚地在土地里栽下这颗种子……
几年过去了,这棵带着灵气的银杏树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样子,生机勃勃,越发精神,树龄不长,却落落风姿,当地人暗暗称奇。
一百多年过去了,银杏树越发的蓬勃生长,她伸腰立枝,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树干挺拔,扶摇直上青天,凌空展开她的绿臂叶子是那样葱茏,枝干是那样粗壮。
酷热的白天,银杏树伸出手臂为吕四人遮荫;晚上,树叶沙沙低语,像催眠曲,让这些辛勤劳作的人们很快进入香甜的梦乡。
远远望去,这棵银杏树真像一位手执利剑的勇士,又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在吕四当地人们的心中早已成为神仙树、灵眼树了。
在200多年前,出海的渔民没有航标,从茫茫大海返回吕四,可算是一大难题。传说,从前一场大风暴把一艘渔船刮到一个孤岛上,风平浪静后,幸存的渔民望着茫茫大海,不知家在何方而抱头痛哭,这时有一个白发老翁从天而降,指点迷津:“船朝西北方向行驶,看到一颗银杏树就到家了”。渔民根据老翁的指点,安然返港。从此,这棵银杏树便成为出海渔民返回吕四的标志了。
古银杏树以他伟岸的身躯,庇护着一代又一代的吕四渔民。
现在的古银杏树枝繁叶茂,显示历史的遗存,可以遥想当年鹤城的风云。
他在历代吕四士人和百姓心中享有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大概是当地百姓的勤劳勇敢、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侵润了这棵树,赋予了文化特殊意义。成为名扬当地的神树!
我站在古银杏树下遐想,我读懂了他的前世今生,了解了他辉煌的过去,同时默默祝愿着这棵古银杏树继续保佑着四方百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当我离开这棵近五百年的古树时,树干微动,展示着他的活力,他的风采!
回故乡
成惊涛
我思念故乡
如涓涓的细流渴望江河
我思念故乡
如呢喃的燕子钟情檐下
严冬,故乡是一轮暖日
炎夏,故乡是一团清凉
深夜,故乡为我撕破黑暗
清晨,故乡赠我鲜活的希望
回家啦,你久违的游子
回家啦,你沃土的小草
疲惫洒满一路
星斗伴我归来
天上的云彩还是那样楚楚动人
港湾的清风还是那样柔绵温馨
小溪的水流
还是那样欢笑奔腾
海浪低吟,渔舟徘徊
海岸屹立,大路纵横
故乡,扑向你
我梦中的王国
扑向你我亲爱的故乡
回家
沈萍
逐浪而去(沙金华画)
一直在城里打工,因有事回一趟家。父亲早早打来电话,说到了车站来接我,还说母亲准备了一桌好饭。我听得热泪盈眶,放下电话,自言自语: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丈夫在外打工,儿子在外地念大学。整个家一直关门闭户,但父母经常帮我开门、打扫、晾晒,家里家外看不出久未居住。打开家门,家的气息迎面而来,家里的一切物件甚至扫帚、簸箕、垃圾桶也像小孩迎接久归的妈妈,一个个张开双臂欢蹦乱跳地扑向我的怀抱。此时,我的心柔和、温暖、舒服。
换上平跟鞋,穿着肥大的衣服,在家里不必拘谨,衣服穿得像老太,没人轻视你;头发腻的像上油,没人嫌你;收音机调的再高,没人管你;歌唱的像狼嚎,没人说你;舞跳得像疯子,没人笑你。晚上电视看到凌晨,没关系,反正明天不上班。
早晨,睁开惺忪的眼睛,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窗户,油菜花的清香扑鼻而来,春风暖乎乎地抚摸我的脸,举目眺望,天那么蔚蓝,阳光那么灿烂。大地五彩缤纷:黄色的油菜花,绿色的蚕豆,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它们以各自的姿态,在阳光的映照下银光闪闪。邻家小女孩跟着她的妈妈出现在田埂上,妈妈开始劳作,小女孩则围着妈妈快乐地玩耍,一会儿采朵油菜花别在她妈妈的头发上,一会儿摘几个蚕豆耳朵吹向天空……电线杆上的麻雀“叽叽喳喳”向我问好,跳来跳去,如灵动的钢琴键盘。我仿佛又听到了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不由自主地哼起了“爱的协奏曲”旋起舞步,自我陶醉。
走在乡间的路上,东邻西舍热络地向我打招呼,一张张淳朴憨厚的脸,一句句亲切真挚的话语,一个个爽朗开怀的笑声,让我感受到久违了的乡情。随意走进哪一家,他们会递上一把椅子,用抹布把椅子擦了又擦,拿出瓜子,把存瓜子的盘洗了又洗,然后,微笑着招呼我坐下吃瓜子,还请我玩牌来消磨时间。
“近乡情更怯”。但是,时间与距离不会改变父老乡亲热情,高低贵贱不会疏远父老乡亲对我的热爱。他们都以诚挚宽广的胸怀将我紧紧拥抱。
又要走了,父亲送我出村,走到村子路口,我蓦然回首,望着家乡的一土一木,百般惆怅,眼睛里潮潮的,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但家乡的容颜一直镶嵌在我的心里。这时,一个细小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阿姨,你什么时候回来?”我扭过头,只见邻家小女孩已站在我的耳旁,她悠地从背后拿出一束野花:“阿姨这是我采的花送给你,妈妈说你送我洋娃娃,我也要会送你一样东西,这叫礼貌。”我蹲下身子,接过小女孩手中的鲜花,泪水再也忍不住扑簌簌的往下掉。
是啊,我也轻声地问自己,我什么时候再回来,何年又何月?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