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11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1年11月16日

我市以“移植‘一棵草’、添加‘一只泵’、推广‘一模式’”,实现一龄蟹种(扣蟹)产业可持续发展——

2.9万亩蟹塘“屯兵”增7倍

   本文字数:1121

融媒体记者 姜斌

时下,仍是国内河蟹主产区“大闸蟹”在市场“横行霸道”之际。听闻全国各地河蟹又获丰收,与蟹老板们同样高兴的,还有我市沿江沿海1000余个一龄蟹种(扣蟹)培育户。

作为国内著名的扣蟹培育基地,我市最近10年持续通过“移植‘一棵草’、添加‘一只泵’、推广‘一模式’”,实现全市2.9万亩扣蟹蟹塘提质、增效、零污染。主要体现于:养殖面积从2000来亩拓展至2.9万多亩,增加了近15倍;亩均产量从六七十斤跃升至五百五十多斤,意味着每亩蟹塘“屯兵”数量至少增加7倍;亩均净收益从三五百元,猛增至四千多元。2020年,全市以1600多万斤的扣蟹总产量,成全了国内河蟹主产区80万亩水面丰收大闸蟹“张牙舞爪”。

养殖商品河蟹,必需一龄蟹种(扣蟹)。借助于得天独厚的长江口水质、气候、地域优势,我市成为国内最早开展规模化扣蟹培育(繁育)基地。然而2010年前后,这一产业因污染水面、产量偏低、无序竞争走到了十字路口。

面对困境,知难而进。“没有生态优先,就难有全市扣蟹产业的辉煌”,11月15日上午,在惠萍镇香兰扣蟹基地,下乡走访的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晓华指着蟹塘水面刚刚枯萎的成片水花生欣喜地介绍,“水花生运用于蟹塘,净化水质、丰富食料、改善环境、大降成本,一举多得。”

原来,12年前,惠萍镇在尝试扣蟹高密度养殖时遇到难题,蟹塘富营养水体污染周边水面,受到环保部门警告。在这节骨眼上,“全国最美渔技员”薛卫生启发于扣蟹喜食并栖息于水花生现象,尝试将水花生移植进蟹塘,很快显现了“蟹吃草→草养蟹→水净化→饲料丰→防天敌→产出多”的多重效应。发现此功能后,市农业部门进行大范围推广,此举,一下子让差点走进“死胡同”的扣蟹产业重现曙光。

以“一棵草”防范蟹塘污染,但扣蟹产量仍因低密度养殖难以提高。市渔技部门在摸索中发现蟹塘中的融氧指数与养殖密度成正比。于是,几经研制、改进,他们在国内率先发明了蟹塘水下微孔增氧泵设备,加之水花生调节优化了水体生态环境,蟹塘养殖密度因之大幅增加了6~8倍,还降低了蟹种10%以上的损耗率。大范围推广“这只泵”,一举突破了扣蟹亩产难超100斤瓶颈。

扣蟹要优质,体魄须健壮。2015年起市农业部门又全面革新传统的蟹农随意投喂饲料养殖方式,进而大力推广以“运用优质高蛋白颗粒配方饲料”为主体的一种全新养殖模式。此举,实现了全市扣蟹产业在零污染、高密度背景下,扣蟹产量、质量、效益的提升与飞跃。

“生态优先,‘三着棋’激发扣蟹富民产业。”10年来,我市扣蟹产业打响品牌、树立信誉,“硬气”蟹种源源“爬”向全国四面八方。2020年,全市扣蟹销售总额突破4.5亿元,辐射国内重点成品河蟹主产区的养殖面积高达80万亩,在成就本土1000余扣蟹养殖户的同时,亦成全大江南北无数农户养“大闸蟹”,走致富路。目前,全市今年培育的丰收扣蟹尚在塘中,又已有总计500多万斤被客户早早预订。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