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生让给战友 把死留给自己
——惠萍镇黄毛村村名的由来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惠萍区域内的黄毛村,可谓家喻户晓,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村名,人们出于好奇,格外关注,这个村名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记忆。
那么这个村名究竟是何来历呢?这要从革命烈士朱黄毛的传奇经历说起。
朱黄毛,又名朱锦生,1918年出生于南通乡下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从小头发很黄,家人、邻居就都叫他黄毛,从此就以朱黄毛出名。
朱黄毛三四岁时,由于生活所迫,随父母一路讨饭来到启东,随后落脚在当时的大兴区同北乡,即今惠萍镇鸿西村。刚满13岁,朱黄毛就去上海一家皮鞋厂当学徒。当他刚刚结束了既苦又累,还不拿工钱的徒工生活,满师拿工钱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了上海。由于战乱,朱黄毛所在的皮鞋厂关门倒闭了。朱黄毛流落街头,衣食无着,无奈又回到了启东。但是自己家无一寸土地,只好给大户人家打短工度日。后经人介绍到惠安镇附近一黄姓粮户家当长工。
1943年,启东地区军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正如火如荼开展,农民子弟踊跃加入抗日武装。朱黄毛得悉后,也毅然加入了当时的启东区队。在革命队伍里,朱黄毛如鱼得水,刻苦学习文化,积极参加训练,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提升为班长。
朱黄毛机智灵活,又见过大世面,因而每次战斗任务,他都带领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1948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我启东区游击营两个排和区政府干部驻扎在郁家村东北方向四滧河弯头东面埭上(原郁北村14组),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密报给惠安镇据点张海清部队。下午2点钟左右,敌人从西、北、南三面包抄过来。朱黄毛与全体战友一起,在贾副排长指挥下,火速掩护区政府人员撤退,以最快的速度扑到北横河,以横河为掩体,阻击敌人的追击。敌人用机枪、掷弹筒等武器向我方猛烈射击,朱黄毛带领全班战士奋勇还击,把敌人压制在宅垅里,不能前进一步。阻击战持续了10多分钟,区政府工作人员已安全远离,战士们开始交替阻击、掩护撤退。朱黄毛高声向贾副排长请战:“你们先撤,我们几个最后撤!”敌人乘我火力减弱,便疯狂地发起了冲锋,子弹雨点般地射过来,朱黄毛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朱黄毛牺牲后不久,即1948年3、4月间,同北乡政府将朱黄毛生前居住地命名为黄毛村。初级社、高级社时仍叫黄毛社。1958年政社合一时,黄毛村及邻近的胜利村、陈家村合并为惠萍公社13大队。1981年政社分设时,更名为鸿西村。
(李茂松 整理)
(二十四)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