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5年08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文化启东
2015年08月28日

富含文化特色的沙地地名

本文字数:957

万里长江,浩浩汤汤。到了宽阔的入海口水流变缓,从上游带来的泥沙沉积下来,年复一年,形成了沙洲并与大陆相联,大陆就不断向外延伸。“启吾东疆”由此而来,人们称之为沙地。

沙地作为吴文化重要影响区的一块文化地域,其地貌形成、地理条件有它的历史特殊性。这里产生了颇具区域特色的文化群体,通过许多富有地理特点和草根文化特色的地名可见一斑。

启东吕四港、小花滧,海门的东灶港、青龙港,崇明的南门港、老滧港,沙地有众多带“港”“滧”的地名。因为沙地成陆过程中有许多入江入海水道,可停泊舟船的港叉都称为港或滧。

《崇明县志》称,两沙之间日久渐狭的流水,因势利导成渠后就成“洪”。所以启东就有大洪头、小洪头,崇明有老洪头、盘船洪、塞沙洪、涨水洪等。

沙地盐民用海水晒盐需要盐场,清朝时一度划场设官,管理盐民。于是出现了启东吕四场、海门包场。

围垦海滩新成陆地,必须筑圩防潮,沙地人叫“套圩”,因而沙地有圩角、脚盆圩、合兴圩 、黄升圩(音于)。

新垦土地需要规划,沙地人就按照匡、堤来划分,于是就出现了二匡、六匡和三堤、四堤和石堤。历史上,吕四地方还以“总”“甲”区分地域,至今还有三甲、十甲、十二总、廿五总等。

沙地港汊河汊多离不开桥,沙地以桥为地名的就不鲜见。如惠萍镇的陆家桥,大兴镇的高桥,南阳镇的杨家桥,久隆镇的新开桥等。

沙地土性粘性好,沙民设窑烧砖制瓦建房,一些地方就以“窑”为名。如合作的北窑头镇、少直的陆某窑等。

俗是草根文化的本质。历史上启东沙地有200多条集镇,这些镇名不少是沙地居民用口头语乃至土话命名,俗到极点又雅到妙处,体现了沙地草根文化的特征。譬如拿人的肢体和行为来命名集镇的有巴掌镇、脚跟镇、眼谗镇、刺毛镇;有的用主要经营的物品来命名,如糖坊、草镇、稻草行、海蛰镇、螃蜞行、挂刀镇;有的以动物来命名,如黄狼镇、瘌团镇、老虎尾巴镇;有的干脆用创建者的姓名或人物外号命名,如龚家镇、曹家镇、洪飞镇、沙老虎店、施裕高店、蒋大姐店、杨牛郎店、张先生店。还有的拿所处的地理位置或地域形成来命名,如汇龙镇因有许多弯弯曲曲的天然港叉,远远望去形似龙,因此叫汇龙镇;海复镇因为 “三百年前坍入大洋,后来又复渐渐长” 起名;寅阳镇因“日出寅卯”谓之; 吕四镇则因为传说八仙之一吕洞滨四次光临而得名。  

                    陆欣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