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5年08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专版
2015年08月24日

启东抗战人物传(下)

本文字数:4949

沈维岳

沈维岳(1899~1989),启东北新人。1925年,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受周恩来、恽代英的影响,倾向中国共产党。1926年9月,参加北伐、先后任政治宣传员,连指导员、营指导员等职。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回启东,任启东县公安队队长,因掩护共产党员顾南洲而被革职。1930年春,在上海参加邓演达组建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的前身),积极从事反帝反蒋活动。1931年8月,被捕入狱3个月,后经宋庆龄营救出狱。不久到19路军工作,翌年参加淞沪抗战,因蒋介石对19路军抗战不积极支持,使沈更加深对蒋的反感,逐渐向共产党立场转变。

抗战爆发后,沈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5月与另一民主人士施方白,长途跋涉数千里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三次接见。临别时,毛泽东给他们题词:“中国目前阶段一定要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即彻底战胜日寇与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将来阶段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即实施更进步的、更完满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完成这两个革命都要坚持统一战线政策。只有好好团结一切革命势力于统一战线里面,才能达到目的。”并指示他们,回到家乡去,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在敌后坚持抗日战争。沈维岳遂于1938年底到上海,找到“华东人民武装抗日委员会”,受“武抗”派遣回到启东,召集通崇海启抗日指挥部一支队三大队的失散人员及陆洲舫旧部,成立启东人民抗日自卫总队,沈维岳任副总队长。1939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抗战支队二总队副队长。

1940年11月,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后,沈任四分区抗日军政干校教育长。1941年12月~1943年1月,任海启行署、海启崇行署、东南行署副主任兼启东县长,1943年2~3月任东南行署副主任,为组织抗日武装,特别是启海建立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

1943年4月,反“清乡”斗争前调离启海。历任华中九分区军政干校副校长、山东渤海公学教导主任,两广纵队教导总队军教主任,三野训练一团团长等职,为提高人民军队政治、军事素质,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夺取全国胜利再作贡献。

 

洪泽

洪泽(1918~1998),浙江宁波人。1936年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到南通做党的开辟工作。翌年,任江北特委委员。1940年5月起,历任苏北特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南通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四地委宣传部长兼苏四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部长。1943年1月,任中共海启县委书记兼东南警卫团政委。1944年5月,调离海启,任四地委组织部长、四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洪泽两度到启海工作,为启海的开辟和抗日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作出贡献。1939年春,洪泽率苏北抗战支队政工队到启海开辟,广泛发动群众,抗日救亡。期间,洪泽通过政治教育工作,把在海启地区活动的国民党江苏省常备八团,引领到我党的抗日旗帜下。先是同新编到该部的王澄、姚力等建立联系,一步一步引导这支启东的抗日武装走上革命的道路。洪泽等人在汇龙镇一方面开展上层统战活动,与启东县国民党县党部的张侠风、沈轶公、姚志仁、赵宝钰等进步人士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政工队多次举行由汇龙镇的中学师生、小学教师、市镇青年、商民参加的联欢会,唱抗日救亡歌曲,演抗日话剧,启发教育群众。与此同时,他们在启东中学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春假修学团。下半年,洪泽到吕四、海复等地,同社会知识青年章品镇、彭迪颖、马力等交朋友,与他们建立经常的联系,后来他们都先后参加革命。洪泽还先后吸收了李质信、蔡力平等人加入地下党,在永平乡建立了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党支部,为中共开辟海启奠定坚实基础。

1943年1月,日伪即将对启海展开全面“清乡”,洪泽受命于危难之际,由四地委宣传部长调任海启县委书记兼东南警卫团政委。为加强反“清乡”领导,决定撤销启东县委,所属各区委直属海启县委领导,东南人民抗日自卫部队与东南警卫团合并,县党政军一套班子。时警卫团大部主力已调出“清乡”区,洪泽团结带领东南地区党政军一班人,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将党的组织分为甲、乙两种,以对付党组织万一不能公开坚持斗争,则由乙种组织秘密领导;小区并大区,党政军领导下放,加强区、乡基层力量,与日伪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粉碎日伪第一期“清乡”、“延期清乡”、“高度强化清乡”。1944年5月,攻入东南地区重要据点竖河镇,率先吹响全分区反据点斗争的号角,标志着东南反“清乡”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竖河镇战斗后,洪泽调回地委。

 

沈轶公

沈轶公(1903~2001),启东大兴人。1922年考入上海南方大学。1926年,沈轶公先加入Cy(共青团)。同年夏回到家乡,沈家成了革命活动场所。期间沈轶公加入国民党,创办油印刊物《暴露》,摘编《向导》《新青年》等进步文章,揭露地主恶霸欺压百姓罪行意做暴露黑暗,唤醒民众。1927年“四一二”事件后,刊物被迫停止。1929年,国民党“清理”、登记党员,沈轶公与1927年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赵先明、陆子雄等策划尽量掌握启东县党部。结果县党部执委、监委多由左派人士当选。沈当选启东县党部监察委员,这为中共地下党开展秘密活动提供极为有利条件。

1930年启东“八八”暴动后,一片白色恐怖。1931年10月,反动县长费公侠下令捉拿沈轶公,赵先明获悉冒险报信。沈立即逃亡上海。1933年费公侠被国民党启东县党部反复上告调离,沈轶公与周儒谦、张侠风等进步人士重回启东。由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的江苏省党部不能容忍启东国民党进步分子的“赤化”,遂于1936年派人到启整理党务,结果领导权仍然掌握在进步分子手里。国民党省党部无计可施,乃于1937年收缴沈轶公等人党证。

抗日战争爆发后,沈轶公以极大的激情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3月,日军侵犯启东,沈轶公和费一夫等人组建启东抗日义勇军,任政治部主任。4月,联合其他部队打响启东抗日第一枪。5月,他与进步人士施子阳、朱樱发起组织抗日青少年组织——“少年军团”用军事化方式培训抗日部队。6月起编辑出版《袭击周刊》,创办图书室。在日军的入侵和杂牌部队的骚扰下,沈数度易地出版,直至新四军东进。图书室购进大批抗日进步书刊,影响了县政府中青年知识分子、义勇军官兵和启中学生。正是《袭击周刊》和大批进步书刊,引导大批进步青年走上抗日道路。

1940年11月,新四军东进,启东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沈任抗日民主政府第一科科长,接管启东中学,任校长。国民党当局以“附逆”罪开除沈轶公等人党籍,妄图以此取消他的合作地位,而沈轶公从此公开走上与共产党合作的道路,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战斗在文教战线上,为抗日救国培养人才。1941年3月,日军占领汇龙镇,他率领师生转移颠沛20多天,于聚星镇重新办学。1942年,日军侵略聚星镇又转移福安镇,沈轶公根据分区文教科的意思,周边几所中学,联合组成崇启海联中学,继续坚持抗日办学。1945年5月,沈轶公奉命在崇启海联中的基础上创办东南中学,直至解放战争初期,沈轶公主持党在启东地区最大人才培养基地工作6年,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输送了一批批紧缺人才。

 

张侠风

张侠风(1901~1986),启东大兴人。1927年秋,和赵克明、吴象耕在惠阳镇地区宣传农民革命主张,组织农民协会。1928年启东设县后,成立国民党启东县党部,张侠风任录事。张侠风坚持为农民说话,组织业佃仲裁会。1930年春,国民党省党部下令启东县党部停止活动,派外籍人来启组成县党部整理委员会,张侠风离开县党部做农民协会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张侠风负责查禁日货委员会的工作。张侠风一面组织禁止日货销售的宣传队上街宣传,一面派员前往各港口严防日货偷运入境。他还组织业余剧团,自任团长,在汇龙、大兴等地演出《失地之痛》等小剧,许多观众当场失声痛哭。

1938年3月,日军侵入启东,张侠风与顾南洲、费一夫等发起组织启东抗日义勇军,张任指挥部副官主任。启东商会改组后,张被推荐为商会主席。启东成立民众自卫总队,张任第二大队队长。1940年10月,新四军挺进纵队五团东进到三阳镇,张侠风和李若松、龚乃粟分别代表商界、军界、政界去迎接。欢迎新四军来启东,请求将启东地方武装收编为新四军。启东地方武装部队改编为新四军五团三营,张侠风为三营副官。

1940年11月,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张侠风担任一区区长。他接受共产党领导,积极参加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为清除民族败类,增强民族气节,果断镇压5个民愤很大的汉奸。接着,张侠风奉命去分区参加整风学习,其间担任苏中行政公署整风队总务科长。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张侠风回到启东,任启中区区长。

 

龚友山

龚友山(1908~1973),海门县人,后搬迁至海复镇北固乡。1943年3月,任北固乡民兵队长,四分区民兵英雄。

1943年春天,日伪军侵占海复镇后,四出“扫荡”、抢劫。海东区委号召各乡民兵开展武装斗争,粉碎日伪“清乡”阴谋。龚友山决心狠狠和敌人干一场。5月的一天上午,龚友山带领北固乡民兵队埋伏在樊学通小店附近芦苇丛中,待日军走近射程,“砰!砰!”两根老步枪同时开火,日军刷地一下全部卧倒,好一会儿不敢动弹,日军对地形不熟,不敢贸然向前,溜回据点。

龚友山率先打响了东南民兵打日军的第一枪。这一仗,虽未伤日军一兵一卒,却打破了“东洋鬼子本事大,不能碰”的神话,告诉全东南人民“中国人民能抗日”。海东区委表扬北固乡民兵敢打,奖给北固乡民兵3支步枪。在龚友山的影响下,全县民兵开展起游击战。

此后,龚友山、龚楚桥父子多次寻机打击日伪。8月19日,在龚家镇南炸伤4个日军。8月,在牛车坝袭击伪军,救下被伪军绑架的群众。同年冬天,龚楚桥带领3个民兵(其时龚友山外出参加反“清乡”报告团),奇袭伪军,击毙1名。1944年正月,龚楚桥带领3个民兵突入海复镇,活捉两名伪税收员。夏天,龚楚桥带领40多个民兵和100多群众围困龚家镇据点,迫使日伪翌日撤逃。

1945年4月,龚友山被苏四分区评为民兵英雄,东南县委奖给其家“父子英雄,贤妻良母”锦旗一面,褒扬龚氏父子及秦锦兰全家革命精神。

 

梅嘉生

梅嘉生(1913~1993),江苏丹阳人。他在青年时期,亲眼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逐步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上海东区义勇军军事训练。“七七”事变后,回家乡组织游击队,任丹阳游击支队大队长,进行抗日活动。1938年8月,随部队编入新四军,193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梅嘉生任新四军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第四支队支队长、挺进纵队第三团团长,新四军苏皖支队副司令员等职。在此期间,他直接领导和指挥过多次反“扫荡”斗争,带领部队与日本侵略者及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他紧紧依靠抗日军民,创建、保卫和扩大了扬州东区抗日根据地,培养大批干部,为后来大军北渡创造有利条件。1940年初,他奉命率部西进津浦路东,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经过半年多的频繁战斗,取得反顽斗争的胜利,并打通东西两块根据地的联系。

1940年年底,他被派到外围部队南通保安旅工作,任副旅长,在异常复杂的情况下,他坚决执行上级指示,对该旅全部进行改编。随后历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参谋长、第四分区参谋长兼启海警卫团团长、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苏中公学教育长等职。在海启反“扫荡”斗争中,领导海启警卫团击溃伪32师徐承德部,收复悦来镇,之后又取得斜桥伏击战胜利。梅嘉生在海启一带坚持斗争数年,从斗争形势的实际出发,扩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启东东南部地区,鉴于启东四区、五区原是陆洲舫活动的地区,党的工作还未开展,情况比较复杂,特将该地区划为他们的防地,以灰色面目出现,开展抗日活动,还派一批党员干部到该地区进行秘密工作,建立中共启东区工委,发展和建立党组织。1942年9月,苏中四分区还在陆洲舫司令部附近设立一个由周政(梅嘉生夫人)负责的秘密联络站,凡往返于苏中、浙东、上海等地的干部和其他人员的护送任务,大部分由陆洲舫部担任,派船派人护送到目的地。在激烈的战斗中和危急的情况下,他英勇善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的贡献。

 

朱溪东

朱溪东(1917~1992),江苏吴县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苏州、上海、温州等地从事抗日活动,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朱溪东奉江苏省委指示,随崇明抗日自卫总队北撤至海启,以配合新四军东进。

1940年新四军东进海启后,朱溪东先后任崇启海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当时根据地初创,本地干部十分缺乏,朱溪东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经过工作队的引导,不少青年学生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党和军队的骨干。朱溪东亲自到江家镇、三阳镇、聚星镇周围农村,发动群众,实行“二五”减租,在永平、务本等乡建立党支部。

1944年底,王澄、鲍志椿牺牲后,朱溪东离开海启3年后又出任东南县委书记兼东南警卫团政委,主持东南地区的全面工作,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他一手抓对敌斗争,一手抓经济建设,创办江海贸易公司和银行,号召农民发展生产,增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物质基础。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