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5年08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文化启东
2015年08月07日

为什么要读卡夫卡

本文字数:1455

20年前,由著名学者、翻译家叶廷芳主编,张荣昌、章国锋、赵蓉恒、卢永华、黎奇共同翻译的《卡夫卡全集》曾经风靡一时。20年后的今天,这套大部头的全集又重新出版。

相对于20年前,今天的国民阅读已经丰富了无数倍,但信息爆炸、技术革新也使得传统的经典阅读,面临着许多困扰和难题。尤其是像卡夫卡作品这样的,尽管享誉世界一个世纪,尽管它影响了数代中国人。

 

从离经叛道到主流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卡夫卡之前的世界文学中,如何表现现实?一直都有一个比较主流的模式,即“模仿论”,文学对于现实的观照,更多地体现在直接的反映上,而到了卡夫卡的时代,这种方式开始出现了变化。

卡夫卡就是引领变化的人之一。叶廷芳说:“周有光总结过神权——君权——民权的社会规律,这个轨迹在欧洲特别明显,从推翻中世纪的神权,建立普遍的王权社会,再到瓦解王权社会,建立民权社会。到了19世纪,欧洲的王权已经基本上垮台,新兴的民权社会建立起来。大时代的变化,反映到文艺上,就是人的觉醒,人的个性价值得到强调,过去的模仿论,逐渐被表现个人对世界的感受的表现论所改变,尼采说上帝死了,其实正是一种对人的主体的强调。在这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文艺变革中,卡夫卡无疑是意识极早的作家,他讲表现主义用于写作之中,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简直离经叛道,我有一位德国的学者朋友,他跟我说,卡夫卡是文学之外走来的。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到了后来,卡夫卡式的另类,已经成了主体。可以说,卡夫卡实际上是一位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给美学、社会人文带来革命性变化的人。”

以一个作家的力量,卡夫卡揭示了人类文明进程中某些危机性的问题。叶廷芳说:“在100年前,卡夫卡已经对文明有了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感受,也因此更加让人们知道了卡夫卡的了不起。哲学上有存在主义,文学上亦有。以文学而言,萨特成名于上个世纪40年代,而卡夫卡在上世纪初就已经创造了大量的作品,因此,可以说卡夫卡在思想上、文学上、美学上,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多读一点卡夫卡

20年前《卡夫卡全集》出版时即成风潮,而20年后,再版时却很难再现当年的盛况,这是时代变化使然。叶廷芳说:“现代是人们阅读的选择太多了,已经不是当年那种知识饥渴的时代了,但是阅读卡夫卡,依旧有意义。”

叶廷芳说:“许多卡夫卡的作品,今天依旧有意义,比如说他的《城堡》,说的是一个人办居住证这样一件很简单的事,卡夫卡用了23万字的篇幅来写这个事,但到最后还是没办成。他把人的这种荒诞处境,可以说推到了极致。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单位有一位搞基建的同事,他说那时候盖一栋房子,要盖72个章才能够动工。恰恰如《城堡》一样,看得见却总也走不到,求爷爷告奶奶也不行,现实就是这么个玩意儿。再如他的《诉讼》,一个人无缘无故被捕,但想尽一切办法却终归徒劳。生活中,人生中,总会有一些障碍,或者说,人生其实也是一场无穷无尽的诉讼,卡夫卡在他的作品中,揭示的正是这些东西。”

而这些东西,对于生活,对于生命,总是有它自己的观照。叶廷芳说:“生活中磕磕碰碰多了,往往就会想起卡夫卡的《城堡》,这就是他的作品魅力的一种体现,事实上,阅读卡夫卡,意义当然远不止此。卡夫卡本身是现代文学中思想领先、影响深远的作家,读他的作品,可以启迪人思考,让人深刻,而不肤浅。现今的时代,文学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本身在后退,太多东西占据了人们的精力和时间,现代人可能很少有时间和耐心读完厚厚的一摞全集,这也不必强求,不能通读,那么读点儿有名的篇章,或者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点儿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一些,也是很好的事情。”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