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11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江海潮
2019年11月08日

“柿”事如意

   本文字数:1175

陆霞

 

霜降时节,小住郑州。闲逛超市,被一篮迷你红柿子吸睛,挪不动脚步。

“这么小!头回见!真可爱!它叫啥?”我用食指轻触圣女果般大小的玲珑小柿软滑的表皮,好奇地问店主。“叫小红柿!也就这么几天有!别的地方真没有!”店主的回答透着傲娇,就如郑州人给我介绍他们的“老烩面”“胡辣汤”一般,言语里满是自豪。

“丁点儿大,摘了盖,剥了皮,能吃到点啥啊!”我托起一颗小柿子,左右端详着,又问。一位爽利的大姐脆生生教我:“不用剥皮,摘了盖,对着嘴,手指一捏,嘴一吸溜,就吃着了!我现在血糖高,早些年,可爱吃这个了!”大姐的介绍极有画面感,也极有影响力,我挑了些小红柿,回去尝鲜。

挂霜小柿在水里轻漂过,揭开四角星的绿盖子,正好留一个小指粗的孔,嘴对着孔,三个手指轻轻一捏,水晶样剔透的橘红果肉就被送进嘴里,软、滑、甜、香,欲罢不能。小红柿无核,果肉纤维柔润、细腻不涩,赛过多数大柿子,管不住嘴的我,一下就吃了四五个。

望着白瓷盘里留下的柿盖,秒忆那个耳熟能详的谜语:红箱子,绿盖头,掀开来,咬一口。袅袅乡音让人想起秋意渐浓的老宅,想起宅沟边的柿树,想起满树的通红圆柿,想起等不及柿子褪涩下锅煮柿的萌蠢的童年,想起种下柿树却又独留柿果陪伴我们岁岁年年的长辈……柿子,原是思乡怀旧之物啊!

70后的我们,是长情的一代人!

70后的我们,也是多情的一代人!不守旧,不复古,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对一切好东西实行“拿来主义”!比如,对待柿子!

若干年前,我对“柿子”的定义是:椭圆灯笼状,树上长到黄;摘下晒太阳,绿盖配红瓤;软到可拿捏,入口方生香。柿子红了,就该如袁宏道的诗句“如丹缀土城”那般喜庆迷人!然而,电商平台的异军突起,“柿子”的概念颠覆我的认知,柿子的形状除了我从小吃到大的椭圆柿子,居然还有尖柿、长柿、方柿、葫芦柿、牛心柿等;柿子的色泽除了我从未怀疑过的中国红,居然还有黄柿、青柿、朱柿、白柿、乌柿等;柿子的吃法除了我认为独一无二的褪涩柿子,居然还有即摘即食、无需褪涩的柿子,除了好拿捏的“软柿子”,还有硬朗朗的“脆柿子”……无知,限制了我的想象。怪不得日本吉野市世界上唯一的柿子博物馆里有"世界上柿子生产国为中国"的记载,吃柿子,我们做到了极致,无愧“原产国”三个字。

朋友圈里,水果商的广告勾引着定力不佳的我:陕西富平柿,天下柿饼之最,清甜爽口,营养丰富,具有润肺、止咳、抗癌、防辐射的功能;台湾脆甜柿子,自带冰糖心,切开直接吃哦;红红火火软萌小甜柿,快来扑向它、吃掉它……好吧,我承认,很想吃遍天下“柿”。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秋露成霜,落木归山,又是一年秋收冬藏。收柿子,晒柿子,挂霜,做饼,春节前后,柿子华丽转身,以另一种形式,呈给我们长长久久的甜蜜,讨一个事事如意的口彩,祈一个红红火火的未来。

就这样,我们以最中国的方式,吃最中国的柿子,讲最中国的“柿”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