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10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19年10月09日

一场“迟到”18年的相见

   本文字数:1482

本报记者 潘瑾瑾

这个国庆假期,寅阳镇和合镇村的施介明家里像过年般热闹,因为他远在陕西的“儿子”刘其波来启看望他,这是“父子俩”25年来的第一次见面。

对于此次见面,刘其波说:“我期待了25年,今天心愿终于达成了。”谈起他和施介明的“父子情”,年过四十的刘其波眼眶泛红:“有了施叔叔父亲般的关爱,才有了我的今天,我心里的感谢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7年资助,让‘好小倌’有学上”

1994年,当时还在农行工作的施介明看到了“希望工程”的宣传单,施介明马上写信给相关部门,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想要参与“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学生活动的坚定态度。“这也是了却我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今年已经79岁的施介明回忆起当初显得有些怅然。

原来,施介明从小品学兼优,但是家境贫寒。每回开学的时候,都是施介明最犯难的时候,“家里实在没钱,没办法,但我又不想辍学。”施介明说,“然而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直到启东中学高中毕业,我再没有为学费犯难过,政府帮我减免了费用。”施介明说这些时,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我的学生时代受到了帮助,这才有后来的生活,所以我也要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让他们有学上。”

没过多久,市政府工作人员就联系了施介明,告知已经为他结对了一个“好小倌”,他就是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的刘其波。施介明当场表示:“我一定让这个‘好小倌’有学上。”就这样,施介明就承担起“父亲”的责任,开始对刘其波长达7年的资助。

“一句话,为我照亮了前路”

刘其波所在的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因家境贫寒,刘其波的两个哥哥都早早地辍学打工去了。“两个哥哥学习成绩都很好,但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刘其波告诉记者,“我每次开学都意味着可能要辍学。”

就在刘其波初二开学的时候,家里实在是拿不出钱给他上学了。当他在辍学和读书之间两难时,县里工作人员告诉他,远在启东的施介明让他捎句话:以后将资助你,直到他完成学业。“这句话就像一盏灯,为我照亮了前路。”刘其波地眼中闪着光。

往后的几年里,刘其波每个寒暑假都能收到施介明寄来的500元的学杂费,他们还书信往来联系。刘其波表示,500元不仅解决了他学费上的困难,通过书信往来施介明还经常鼓励他好好念书,让他慢慢从自卑中走了出来,开始对人生有了新的期待。而刘其波也因为有了这笔资助,念到了中专毕业,被安排到县政府工作。

“我后来才知道,当时叔叔的工资也不过就两三百块,家中还有3个孩子要抚养。”刘其波满是感激,“但叔叔没有食言,他资助我直至我中专毕业。”

“1464公里,一定要见到他”

2001年,刘其波开始在县政府工作后,就计划到启东看看施叔叔。“但因为家中经济不富裕,以至于想来看施叔叔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刘其波无奈地说。

后来,因为施介明搬家换了地址,而刘其波也因工作调动去了其他地方,他和施介明一度失联了15年。“我非常焦急,写了很多信,但都石沉大海。”刘其波无奈表示。2017年,施介明写信给刘其波老家镇政府,工作人员看到信后转交给了刘其波,两个人这才又联系上了。

“那天,孩子看到信后打电话给我,跟我说了很多。”施介明记忆犹新,“知道他已经当上了县人大办公室主任,我勉励他要戒骄戒躁,为人民办事。”而在电话那头的刘其波,心中波涛汹涌,“等条件允许了,我一定要去一次启东!”刘其波暗下决心。

为了此次假期的见面,刘其波早在半年前就开始准备了。他在地图上看过无数遍的地方——启东,他终于要真的踏上行程了。1464公里,刘其波带着妻子女儿从汽车到火车,一路颠簸17个小时来到了启东,“看到叔叔时,我内心真的非常激动。”刘其波强忍着泪水,“我也是苦出身,今后我一定更好地服务基层百姓,真正做到‘不忘初心’,不辜负叔叔的期望和付出。”刘其波表示。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