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新区(近海镇)大圩村推行“汇心联建”工程,打造“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党建富民新模式——
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本报记者 黄燕鸣
高新区(近海镇)大圩村位于近海镇南侧3公里,全村土地2713亩,总人口2044人,共有党员73人,建有4个党建网格。近年来,大圩村党总支大力推行“汇心联建”工程,打造“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党建富民新模式,将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产业链上,将党建工作与合作社的经营发展深度融合,党组织“唱主角”、当“火车头”,提升了发展驱动力。
村社联创
7月5日一大早,大圩村党总支书记龚克娜来到剥壳山核桃基地,查看树木长势。“基地由村‘两委’直接领办负责,我每天上班经过这里都会进来看看,及时发现病虫害,确保基地树木正常生长。”龚克娜说。
去年,大圩村积极探索推行村“两委”直接领办合作社的发展新模式,由村委会出面流转土地进行经济林试验种植,建立了剥壳山核桃基地,占地面积350亩。作为领办的第一个合作社,基地内经济林的生长,关系到未来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大圩村党总支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每天都有村干部深入基地,仔细记录经济林生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查看田块是否有积水和倒伏的情况。“经过连日来的观察,经济林出现了刺蛾。”龚克娜说,村里已经安排了工人喷洒杀虫剂。
除了领办合作社,大圩村还紧盯项目招引,积极引导优质农业项目创办合作社。2013年,村党总支引进高能景源合作社,流转了600多亩土地给合作社集中经营。2017年,村里又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乐之圃“互联网+蔬菜”定制项目,成功流转土地200亩,建立了村民直接参与合作社经营的新模式。
党群共富
7月6日一早,高能景源合作社管理人员顾炳祥开始安排工人工作,村民方正英被安排到林木间除草。“多亏了合作社,我能就近打工,每天挣70元左右,且活还不累。”方正英笑着说。
近年来,大圩村坚持把党的建设融入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中,建立了高能景源、乐之圃合作社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党建工作与合作社的经营发展深度融合。目前,两个党支部各有3名党员,在矛盾纠纷调解、土地流转、吸收劳动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村靠近园区,年轻人都去园区上班,年纪大的去不了,只能种种地,收入来源比较少。”龚克娜说,为了促进村民增收,顾炳祥等党员积极与合作社协调,在有招工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考虑本村村民、困难户,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除草的时候小心不要碰伤苗木根系”、“修剪树枝要剪去枝杈”,为了让村民尽早掌握相关技术,顾炳祥对每个工种都亲自做示范。目前,大圩村3个合作社内聘请的近100名长期工,均为本村村民,每人每年可直接增收1万多元。
双向培养
走进乐之圃合作社项目基地,一块块蔬菜长势喜人。旁边“党员示范田”的指示牌引人注目。“绿色蔬菜在种植过程中,对农药的使用有严格控制,这块地由我专职负责。”党员陈哨平笑着说,乐之圃主打定制蔬菜,对蔬菜的品质要求格外高。大圩村在合作社党支部推行“双向培养”工程,设置“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田”。通过党员示范田,陈哨平从种子选择、种植方式、农药控制等方面,引导村民转变种植方式。“跟着学习,自家田里种植的蔬菜,在高新区农贸市场非常受欢迎。”村民朱丙康平时在乐之圃打工,在党员示范田的影响下,他将学习到的技术运用到自家的田中,种植的蔬菜口感好,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大圩村党总支着力培养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双优”人才,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乐之圃总经理陈健平时热衷于公益事业,村里开展慰问活动,他总是第一时间积极配合。今年,陈健已经被纳入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村党总支指派陈哨平与其结成对子,实施“一对一”跟踪培养。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