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7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19年07月12日

陈老伯的三次搬家

   本文字数:2394

本报记者 范存娟 蔡樱子

88岁的陈名玉老人,一生经历了三次搬家。如果第一次搬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么第二、第三次搬家就有其必然性。必然性的背后,是这座东疆小城不断前行的足迹。

从出生、形成、发育、成长、发展,到如今已形成规划人口规模5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55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框架,启东,已初步建成了繁荣、文明、富裕、生态的宜居宜业城市。

第一次搬家:成了菜园大队村民

陈名玉老家在现在的北新镇。1955年,由于长江岸堤坍塌,不得不举家全迁。当时,陈名玉在汇龙镇搬运工会当搬运工,一个妻姐住在菜园大队。为方便上班,大队里又愿意接收,一家人便搬到了菜园大队2小队(现文峰大世界)。

菜园大队是当时汇龙镇区唯一的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四至范围为东至现建设路,西至现和平路,南至现南城河,北至现长江路,村里共有1000多亩土地,15个小队,1000多户人家。据时任菜园大队会计、今年73岁的陶廷新介绍,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计划经济时代全村1000多亩地主要种植蔬菜,供应镇区居民,故名“菜园”。

搬家后的陈名玉一家入乡随俗,他上班,妻子倪凤兰在大队里种蔬菜、挣工分。倪凤兰回忆,当时,各小队种的菜都是前一天挑拣好,第二天一早挑着担子去集市上卖。后来有了蔬菜公司后,便直接送到那里。春天有鸡毛菜、小青菜、青毛豆,秋冬天有菠菜、荠菜、土豆、黄芽菜等等,当时还引进了启东人传统习惯上很少吃的大蒜、大葱、辣椒,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大队为了方便群众和增加集体收入,成立了劳动服务站(在现在的环球大厦),一间间小门面里,集中了会理发的、会裁衣服的,还有修自行车的,甭提多热闹了。

陈名玉家的生活也逐渐趋好,住房从一开始的两间五芦头,到后来翻建成四间,人口也从刚搬来时的一家四口,增加到了一家七口,老两口加上3个女儿2个儿子。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菜园大队土地不断被征用。当时,办起了工具厂、棉纺二厂、印染厂、电扇厂等,陈名玉家旁边还有汽车站,出行方便多了。

菜园大队的“土地工”也成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土地工”被安排进企业、进银行、进医院工作。因此,菜园大队的小伙子即使长得丑一点、矮一点,娶媳妇都不成问题。“我们家小儿媳妇原来在乡下当幼儿教师,后来亲家托人介绍,嫁到我们家后,就进镇上企业当了幼儿教师。”倪凤兰笑着说。

第二次搬家:住上了自建楼房

从70年代开始,菜园大队的土地不断被征用,到80年代分田到户时,陈名玉家分到的土地不到1亩。到80年代中期,陈名玉的大儿子陈万能进了棉纺厂,小儿子陈皆能在供销商厦上班,大女儿陈亚香进了镇医院,二女儿陈亚娟在印染厂上班。

此时,陈名玉明显感到居住地周边变得拥挤了,他家逐渐被一些行政机构、银行、企业等围了起来,“自己家被夹在了中间,居住环境不是很好。”

根据《启东市志》记载,1985年底,汇龙镇镇区人口增至30526人,面积2.7平方公里,镇区沿街设置的商店有475家,大多分布在人民路两侧,建新路形成了繁华的小商品市场。镇区范围内有国营、大集体、乡办厂、村办厂共123家。

80年代中期,陈名玉的两个儿子准备翻建房子。房子拆除后,被告知那里的土地要征用建商场(即1993年5月开业的华联商厦),暂时不能砌房子了。1988年,陈名玉一家第二次搬家,和他一起搬家的还有另外20户村民。

此次搬家,是从菜园大队的南边搬到了北边(现和平新村地段)。当时,沿河的自建房要根据统一规划,盖三层小楼。从五芦头小房子到三层小楼,宽敞整洁的居住环境,让陈名玉一家开心不已。大女儿陈亚香也拆迁到了长江路北面的地段(现文汇新村),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据汇龙镇大事记记载,1995年12月18日,启东市政府发出了关于撤销汇龙镇菜园村的通知,将该村农转非人口划归就近居委会管辖。陈名玉一家成了汇龙镇居民。

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加,启东城区的住宅区建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至1989年开发建设的新小区有长江新村、幸福二村、机关新村、团结二村等,占地面积约34.73万平方米,新建住房约32.74万平方米。新建的住宅楼造型美观大方,外带阳台、还建有自行车棚,室内有卫生设备,并配有自动控制的上下水系统和排污化粪池,周边还有商业网点、粮店、菜场等配套设施。

这让陈名玉他们羡慕不已。因为到90年代后期,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陈名玉居住地的配套设施已显滞后。下水道不畅,特别是到了雨天,污水无处排放,垃圾乱堆乱放,已影响正常生活,居民苦不堪言。“当时,我们特别希望能改善居住环境。”陈名玉说。

第三次搬家:搬进了商品住房

陈名玉他们的愿望很快得到了实现。进入90年代后,启东城乡建设进入规模建设新时期。市委、市政府实施旧城改造,提出建设“30年不落后,50年不拆迁,可以容纳30万人口的新兴现代化城市”的总要求,城区掀起大拆大建的热潮。

市区依照总体规划进行大面积的拆迁改造,兴建各类小区,拓宽主干道,建设市民休闲广场,扩大供水、供电、供气能力。城区面积由1985年的2.7平方公里,拓展至2005年的14.7平方公里。

1998年,陈名玉他们接到通知,他们居住的那一片要实施旧城改造,建设和平新村。陈名玉选择了就地安置。“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周边老百姓举双手欢迎。”陈名玉笑着说。

当年,和平新村社区由上海知名设计院设计,小区建成后,质量在汇龙镇区也排得上号。2002年,陈名玉选了一套位于两层的90平方米套间,子女们也都住上了商品房,陈名玉完成了他的第三次搬家。搬进新家后,陈名玉每天早上在小区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找老邻居们拉拉家常,日子别提多惬意了。

新一轮的城市规划显示,到2020年,我市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40万人,城区建成规模达43平方公里;到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50万人,城区建成规模达54.8平方公里。

而这两年,陈名玉也从身边人身上的变化,感受到了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原来住在他楼上的老邻居,把老房子卖了,到新城区买了电梯房。大女儿陈亚香的居住地也实施了旧城改造,建成了文汇新村,她选择了货币安置,在名都苑买了电梯房。“现在,子女孝顺,住得又舒适,出行、购物、休闲娱乐都方便,日子越过越红火了。”陈名玉高兴地说。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