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4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19年04月19日

从养殖业转行种植业后,陈爱东再也不用看人“脸色”了——

家庭农场“转”来好人缘

   本文字数:960

本报记者 范存娟

4月16日下午,东海镇丰盛村5组,喜田牧家庭农场,46岁的场主陈爱东和几个农妇边说笑边挖土豆。农场今年试种的两棚土豆已到收获期,请来打工的都是陈爱东家的周边邻居。“在这里打工,一年有一万多元收入。我们跟着陈老板一起发财。”住在陈爱东家东宅的韩亚英笑着说。

一年多前,这样和谐的场景,陈爱东可连想都不敢想。那时,陈爱东还在从事养殖业。陈爱东养猪年头不短,从2007年开始,他就在离家50米处搭建了棚舍,从年出栏100头商品猪开始,发展到年出栏500头的规模养猪场。

在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陈爱东也有烦恼。由于养殖场离村民住宅较近,虽建了化粪池等,但产生的气味等还是给村民的生活带来影响。离养殖场只有20多米的村民范汉菊对此深有体会:“后窗一年到头关着,到了夏天,蚊蝇特别多,空气中总有一股臭味。”

由于都是乡里乡亲,邻居们虽然有意见,但也都隐忍着,只是陈爱东也能感觉到,大家对他的“脸色”并不太好。“我们也不是想为难他,但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不欢迎。”村民毛菊如无奈地说。

从2017年开始,关心新闻的陈爱东发现,全国自上到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随着我市对养殖污染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镇村干部也多次上门做工作,要求陈爱东逐步减少养殖量,减小规模,直至关闭转行。当年底,正准备扩大养殖规模的陈爱东面对压力,不得不把扩建棚舍的材料退了。

从事养殖业10多年,突然要转行,陈爱东心理压力挺大。“那一阵,我们夫妻俩几天几夜睡不着觉。”陈爱东的妻子杨健红说。

在朋友的建议下,陈爱东决定发展规模种植业,这个决定也得到了镇村干部的大力支持,在陈爱东流转土地、资金周转、技术培训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2018年初,陈爱东投入20多万元,在村里流转了50多亩土地,成立了喜田牧家庭农场,种植大棚蔬菜和露地韭黄。

一年多来,陈爱东边摸索边发展,收益不错,去年亩收益达到了8000元。农场发展了,也为周边剩余劳动力带来了打工的机会,农忙时有10多人在农场打工。

转行虽然很辛苦,但陈爱东很开心:“身上再也没有一股臭味了。”而更令他踏实的是,邻居们对他的态度也变了,不再有意无意地说些风凉话。他说:“现在,我的人缘越来越好了,邻居常来串门,问问第二天有啥活干。”

今年初,陈爱东把最后几个棚舍全拆除了,如今土地已经复垦,种上了庄稼。邻居范汉菊很开心,这个夏天,她家的后窗终于可以打开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