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风“八桥村”
随着市文联采风团,信步走进南阳镇八桥村。乍一看,这实在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村落是中国千千万万个乡村中最普通的一个,民居是长三角平原上最常见的砖木、砖混结构,村民是江头海尾随处可见的最平凡的人民。慢慢走过,你才发现它的与众不同来。
此地的行政村一般多以十字水泥路为区隔,在四个象限内有序展开,埭与埭、条与条框架相似、间距略异。而我们的八桥村,白墙黛瓦的联排小楼、高低错落的平房沿东西走向的大河两岸一字排开,傍岸各有一条笔直宽阔的水泥路,路上纤尘不染。十条敦实厚重的水泥拱桥腾空而起,连接起隔水相望的数百户人家。有采风者戏问:十条桥,那为何不叫“十桥村”?“八”有“发”的谐音,取其发展、发财之义,所以叫“八桥村”。随行的村支书笑着回答。
人群中不知谁说了句,这里的水好清啊。是啊,这里的水面好清。
此时恰逢午后两点,冬日和煦的阳光倾洒在河面上。河水清澈,倒映着遥远的蓝天白云和两岸的百姓人家;波光潋滟,无数弹跳的光点像一支欢快的圆舞曲在河面留下无数幸福的涟漪;碧绿的水草、零星的卵石在水底闪闪发光、晶莹透亮,仿佛它们也在欢迎我们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伫立河边,看年轻的桑树、洋槐在水中留下挺拔的身影,顽皮的孙子牵着散漫的婆婆一步一停穿过桥头,皮实的菜狗懒洋洋地走过岸脚的水泥沿边。河边岸畔,每隔七八户人家砌一个水桥,规格统一的水泥阶梯,底部伸出一块约2米长、0.8米宽、0.1米厚的水泥平台,供大家日常家用。一位60岁左右的大妈就近在岸坡拔了几棵青菜,随手择净了,往下走两步就到水桥上慢慢地洗起来。这场景不小心被我们四处取镜的摄影家捕捉到了,怎能放弃如此原汁原味的生活画面?他们纷纷架起长枪短炮,一个个屏气凝神把镜头对准了老妈妈,几分钟后你的耳畔响起一阵阵专业的、密集的喀嚓、喀嚓声。
《诗经》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王羲之曲水流觞一挥而就《兰亭集序》……千百年来,多少中华儿女带着最初的生活梦想循水而来,从寻求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到如今追求一衣带水、临水照花的浪漫生活,这中间经过了多少翻天覆地、跌宕起伏的人世巨变?
三农政策让大家达成共识:农村美不美体现了社会现代化的质量,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八桥村”以提升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文明为己任,打造了一个“水美乡村”的特色村落。村区划的小小改造和河水的积极治理,不仅方便了群众,更还乡亲们一方宜居乐土。以此实现了几代人的生活梦想,推动了乡村自然资源的完美整合,完成了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统一。生活于此的人有福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有福的。
姜利宾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