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3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19年03月15日

启隆镇探索建立“户分类投放、镇回收清运、湿垃圾生化处理、有机肥料入田”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垃圾分类成“举手之劳”

   本文字数:1344

本报记者 李朱雳

“的确没想到,在很多地方都推广不开的垃圾分类,我们社区却做得有声有色。”启隆镇兴隆社区居民彭冲长期在城市打工,过年回家,他看到了自家门前的双色垃圾桶,颇感意外。

彭冲回忆,以往自家门前有一只大垃圾桶,逢年过节,里面满是垃圾,人在几米开外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据启隆镇党委委员陈利介绍,启隆镇平常每天产生干垃圾3~4吨、湿垃圾1吨左右,重大节假日期间,垃圾要比平常多出一倍。

妻子告诉彭冲,原来的大垃圾桶都被撤掉了,现在社区里推行垃圾分类,垃圾要按照“湿垃圾”和“干垃圾”分好类,放到对应的垃圾桶后,再由保洁员收走。彭冲对此将信将疑,记得2018年春节过后,社区召开垃圾分类动员会,当时他也拿到了垃圾分类宣传手册,但他心想自己打工的大城市尚不能做到垃圾分类,在自己家乡更不可能做到,也就没放在心上。

只见妻子拿出“垃圾分类宣传画”给他看,并熟练地将剩菜剩饭、果皮果壳等放到棕色的“湿垃圾”桶里,把废纸、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放到了另一边黑色的“干垃圾”桶里。

为了让垃圾分类简单易学,启隆镇通过开展举办培训班、入户发放宣传画和纪念品、设置宣传栏等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使垃圾分类理念入脑入心。与此同时,启隆镇充分发动老干部、党员干部、未成年人和广大妇女作用,广泛开展“垃圾分类我先行”“垃圾分类我包干”“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动手”“清洁家园妇女先行”等活动,让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引导居民逐步养成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的文明生活习惯。

在分类方法上,启隆镇主要实施三次分拣,第一步是居民源头初分类,居民将生活垃圾按照湿垃圾、干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进行分类后,投入收集站点指定的垃圾桶里;第二步由保洁员用收运车将各收集站点的垃圾收集起来,进行二次分拣,并将湿垃圾运送至湿垃圾处置站;最后由湿垃圾处置站管理员对到站的湿垃圾进行第三次分拣。

据了解,启隆镇已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全镇共入户发放25升垃圾桶1500组,分别用来存放“湿垃圾”和“干垃圾”,同时在垃圾桶上标注了相应字样和图标。全镇共设置101个垃圾收集点,每个点按照三分法设置不同颜色的240升垃圾桶,黑色桶收集干垃圾,棕色桶收集湿垃圾,红色桶收集有毒有害垃圾。根据全镇现有的居民居住分布状况,共添置垃圾收集车12辆,确保垃圾分类常态化运作。

按照源头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总要求,启隆镇探索建立了“户分类投放、镇回收清运、湿垃圾生化处理、有机肥料入田”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由于启隆镇还存在不少农业生产种植企业,针对这些农业生产垃圾也设置了专门的综合利用方法。一方面鼓励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全托管经营主体购买各类回收机械,对当年新购置的回收处理机械,给予农机实物奖励,单个农机合作社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对实施农业生产垃圾机械回收的作业者,经申报、验收后给予30元/亩的补贴。与此同时,大力推进秸秆、杂草、藤蔓等农业生产垃圾生物发酵技术,通过机械回收粉碎、添加生物发酵剂、压实封闭、集中贮藏发酵,将农业生产垃圾充分资源化。对于收储本镇秸秆等农业生产垃圾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储量在3000吨以上的每吨补助100元,最多补助5万元。

目前,启隆镇生活垃圾减量明显,原来全镇生活垃圾平均每天5.5吨左右,现在平均每天4.5吨,减少约20%,垃圾分类渐成启隆镇居民的“举手之劳”。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