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鼓励小学生学认繁体字

前不久,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北京发行,引发社会热议。教材除了收录《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十二册国学经典外,还使用了繁体字。媒体就此向公众提出议题:小学课堂学《论语》认繁体字,你认同吗?
教材的内容见仁见智。但教材使用繁体字,不仅有利于文化传承,更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的交流,提升国家和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欧洲罗马帝国原本与中华民族一样,曾经也有统一而广阔的疆土,但欧洲大陆之所以分裂成许多国家,被认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缘于其文字由字母组成。字母变化无穷,可随意增减和组合,这种善变性在土地分裂后,很快衍化出不同的文字和语言,成为文化和疆域统一的障碍。
柏杨先生认为历史上汉字在国家的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巨大。因为相比西方文字,方形汉字是一个个单独的符号和固定的单元,点横竖撇捺不能像字母那样增减容易,其稳定性决定了即使有地理上的隔离,也难以导致文化上的分裂。有学者认为,我国南北朝大分裂时代,将近两百年的隔离之后,汉字强大的稳定性仍保持了同祖同宗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这是我国在南北朝大分裂之后仍能统一的文化根源。
大陆现行简体字,经历了从解放初期到80年代多年的酝酿,最终86年修订的《简化字总表》成为国家标准,其间77年还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但86年废止了此方案,40岁以上的人对此也许有较深的印象。当时之所以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国家还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前提下,许多学者认为港澳台仍然通用繁体字,大陆再次简化势必加深两岸四地的文化隔阂,增加统一的难度,也增加统一后文化融合的难度。
提倡小学生学认繁体字,并不是想恢复通用繁体字,因为这样无异于开历史倒车。多年来简体字的使用证明,它有利于汉文化的推广和交流,有利于普及教育和提高效率,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认同,且由繁到简的变化规律可循,在小学识字阶段只要稍作训练,也许一生能做到简繁通识。
因此认为,简体字的推广与繁体字的学习不仅不矛盾,而且还可以相互补充,尤其现在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差别不大,这种补充填充沟壑、弥补分歧的作用明显。不管是大陆学生学认繁体字,还是港澳台学生学认简体字,都有益于中华民族不同区域的交流与融合,都值得鼓励。
罗志华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