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2年11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T031版:特刊
2012年11月08日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系列报道·三农工作①

千里沃野尽欢歌

本文字数:2398

近年来,我市以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重点,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设施农业发展迅猛。全市高效农田面积从8万亩扩大至70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70%。设施农业面积由不足2万亩增至20万亩。如今,一个集特种养殖、无公害种植、观光休闲、花卉苗木于一体的生态型农业链悄然成形。

一栋栋白色大棚星罗棋布,一个个休闲农庄环境秀美,一家家龙头企业把农产品送进大都市、送出国门。

近年来,我市农业版图活力四射,传统的种植、养殖园区向休闲、生态、养生农业园区转变,农业龙头企业从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农民从“散兵游勇”成为合作社社员,千里沃野唱响了一曲现代农业发展之歌。

传统变身催生新活力

8月12日,东盛农业科技园内,工人在日光温室大棚里忙着平整土地,准备播种西红柿、茄子等蔬菜。东盛是我市农业高效设施栽培基地之一。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着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铿锵有力。一个以高效设施栽培、农业休闲观光、生态健康养殖、四青作物加工等为主的产业体系逐渐成形。

2008年9月,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规模设施栽培的政策。2009年2月6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明确,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经营等方式,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扶持奖励政策全面点燃了发展设施栽培的热情和激情。至目前,全市流转土地31.68万亩,初步形成了由传统种植向高效设施农业转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近年来,我市按照集中产业形成规模、打出品牌显现效益的要求,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程。全市先后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农产品集中加工区1个,南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

从传统农业向生态、休闲、环保型高效农业转变,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线。近年来,我市将环保、绿色、生态理念植入现代农业发展中,一个集特种养殖、无公害种植、观光休闲、花卉苗木于一体的生态型农业链悄然成形。全市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60个。

随着崇启大桥的建成通车,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市观光休闲农业园从2003年的8家猛增至2011年的30多家,总投资达8.9亿元。休闲观光农业的服务功能不断拓展。目前,全市可供休闲的项目有观光、田园采摘、农事体验、滩涂踩贝、餐饮、住宿等,主导种养业已从单一的绿化苗木转为生态种植、田园和滩涂养殖等。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启东休闲观光农业接待人次达47.12万,日餐饮人数达1290人次,年经营收入突破3000万元。

精深加工带来高效益

这几天,位于寅阳镇的方源快冻食品有限公司格外热闹,满载着经过加工的青玉米、青毛豆的卡车不时驶出。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在公司的带动下,周边地区四青作物种植面积已超过1万亩,光四青作物亩产值就达3000多元。”

现代农业的繁荣,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近年来,我市始终突出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招商选资步伐,加大扶优培强力度。仅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扩建农业龙头企业113家,实际投入资金8.18亿元,同比增长14.88%。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增扩,强健了农业的“体魄”。

启东市宏利调味品公司带动周边4000多农户种植小辣椒,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亩收入达到3500元左右。该公司的拳头产品圆陀角调味品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新友水产品公司对传统的水产品进行现代化加工,开发出“新友”品牌糟醉、烘烤、干货等6大系列6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日、韩等10多个国家。

以“龙头企业+商标+农户”的模式,打造精品农业。从2009年起,鼓励新办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成为我市三农工作的重点。根据规定,凡新办单体规模投入当年完成实物工作量1000万元、3000万元以上,且带动农户1000户、2000户以上的,分别给予所在镇乡奖励。原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当年技改实际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将获得奖励。

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推进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结构、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由原始粗放向精深集约转变,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有效带动了农民致富。如今,全市仅四青作物冷冻加工企业就有26家,辐射面积48万亩,带动20多万农户亩增产值400多元。

农户抱团对接大市场

8月12日,王鲍镇三岔店村的村民们在芋艿地里喷洒除草剂。“这几天气温较高,正是芋艿生长旺季。”三岔店芋艿专业合作社社长陈秋华说。芋艿是王鲍镇“地产三宝”之一。这几年,合作社芋艿种植技术不断改进,产量、效益不断提升,种植农户增至800多户,种植面积超过350亩,亩产量达2000多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度让广大农民收入迅速增加,然而过于分散的种植模式也制约了广大农户收入的持续增长。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近几年,我市除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农业科技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外,重点把农民与市场对接起来,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媒介,引导农民今后种什么、怎样种,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我市出台相关文件,对合作组织的规模化发展和规范化建设给予扶持:凡龙头企业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 “五好”要求的,给予合作社以奖代补资金5万元。重点扶持50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每家给予1~2万元补助……截至目前,我市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了541家,入社农户占全市农户的50%,覆盖农、林、牧、副、渔等众多领域。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促使农民抱团闯市场,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也规避了市场风险。2011年,在全国各地接连出现“菜贱伤农”的情况时,新田蔬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龚善新却掐准市场,通过改变传统种植品种,使合作社的菜农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农产品和市场对接的一种有效载体。苏合农民专业合作联社整合了市内的57家专业合作社,直接到大城市开设直营店。由于销售的农产品均是从合作社的田间地头直接运到超市,比周边市场的平均价格低15%至20%。这种模式促进了产销衔接,破解了销售瓶颈,推动了城市鲜活农产品零售体系建设。

调查显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务农收入比一般农户平均高出20%左右,一些重点乡镇甚至高出40%以上。农民合作社已成为启东农民抱团闯市场,带动致富的“火车头”。

本报记者 孙亚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