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9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
2018年09月03日

杨度与梁启超

本文字数:2026

异乡逢知己

 

梁启超中举后一年,深感自己的训诂词章“旧学”不足以救天下,于1890年前往南海拜康有为为师,学习“新学”,成为康有为的第一大弟子。从此,就与康有为一起在广州万木草堂研究新学,并为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做培训干部准备。

1894年,甲午战争中中国大败使得中国上下的朝野震动,兴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梁启超深感:“……今日之事,以广求同志开倡风气为第一义。”

1895年,23岁的梁启超与大他15岁的老师康有为一同入京参加会试,正值中日和谈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传来,一时群情激愤。在他们两人领导下,发起了同来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举行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学潮——名垂史册的“公车上书”。由康、梁师徒二人带上连夜写成上皇帝“万言书”,率领十八省举人前往都察院请愿,要求改革维新。这一次“传嘉誉”使得梁启超成为全国知晓的人物,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开创了一定的舆论准备,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强学会”。

第二年,梁启超在上海启动了《时务报》,进一步为变法维新造舆论。这份报纸很快成为所有当时的有为青年的必读之报,甚至也是高层改革派官僚的桌上常见的读物。

到了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与革新派谭嗣同、熊希龄等,为了引进新学,培育湖南青年走向革新道路,在长沙成立“时务学堂”,并特聘二十五岁的梁启超为主讲席。梁启超也欣然受聘,以此为基地培育变法革新的人才和舆论。当年的长沙“时务学堂”真可谓人才济济一堂,有蔡锷、齐白石、林圭、李炳寰、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

1898年,梁启超与康有为及后来被慈禧太后所杀害的谭嗣同、林旭、杨锐、康广仁、刘光第、杨深秀“六君子”在北京发动了“戊戌变法”,失败后有几十人被捕,为首的“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梁潜逃到日本。此时的梁启超已不仅是鼓吹变法维新的一介书生,而是从生死线上滚过来的、感动了一代国人的志士。这才有杨度所说的:“德义期往贤,流风起顽锢。”

下来四句是回忆检讨过去和梁启超初次在湖南见面的情景和今天自己的认识:“襄余初邂逅,讲学微相忤。希圣虽一途,称师乃殊趣。(原注:戊戌春在长沙论《春秋公羊传》,各主师说,有异同。)杨朱重权利,墨子尊义务。大道无异同,纷争实俱误。(原注:余尝谓湘潭王先生援庄入孔,南海康先生援墨入孔,实为今世之杨墨,而皆讬于孔者也。)”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次辩论,至今有不同的解释。1898年,杨度中举人后,在王闿运门下学了三年,正踌躇满志准备从湘潭到北京去参加全国会试之际,听说长沙“时务学堂”请来了一位广东青年俊才梁启超担任中文总教习,甚为不服气,他有心挑战这位“总教习”。于是趁去北京路过长沙之便,专门前往“时务学堂”拜访。因“时务学堂”章程规定,先让学生学《孟子》,继读《公羊春秋》,以合公法的规定。

当时杨度在日记中认为自己取得压倒性胜利,甚至认为以梁启超这样的“年少才美,乃以《春秋》骗钱,可惜,可惜”。他当时还没有接触“新学”,还固守老师王闿运那一套“旧学”。到日本后,经过留学的洗礼,杨度的认识就有了很大的转变。这时杨度自己的解释是:“诗中追述往事者,欲以纪实,著其离合之迹;君子之道,不贵苟同也。而又必称师者,薄俗忘本,非度等所当出。”因为两人各执“师说”:康有为推崇墨子,而王闿运推崇杨朱,所以才有了分歧。从而可以看出,时隔七年之后,杨度的认识有多大的变化。

但有人以为,那次辩论实质上是两个人思想状态存在巨大差别的结果:梁启超、康有为是热衷于西学的人物,梁启超当时已成为享誉全国的维新变法、介绍西学的代表人物;王闿运则一贯排斥西学,是保守派学者的代表人物。杨度虽然并非完全符合老师的所有观念,但当时从思维、师友社会网络方面,基本上还没有走出老师的圈子。所以这本质上是一场“旧学”(中学)与“新学”(西学)之争(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另一些人则认为:将其简单归结为“新党”“旧党”的政治层面之争过于肤浅,这实则系湖湘学派(王闿运为代表)与岭南学派(康、梁为代表)文化冲突的表现,虽然双方依赖的主要是同样的思想资源,但却是不同的方面。

最后一段才是全诗要说的中心意思:“茫茫国事急,恻恻忧情著。当凭卫道心,用觉斯民悟。古人济物情,反身先自诉。功名岂足宝,贵克全予素。君子但求己,小人常外骛。愿以宣圣训,长与相攻错。”“茫茫国事急,恻恻忧情著”,指的是当时的形势和忧国忧民的心情。

杨度认为那种追名逐利者都是干不了大事的“小人”,即“君子但求己,小人常外骛”。要学习提高自己就不能为眼前的利益功名所左右。最后,在阐明自己的道德修养之道后,杨度认为:“今同处异国,于众人之中,而求可以匡吾过而救吾失者,无如足下。”所以提出:“愿以宣圣训,长与相攻错。”

梁启超收到杨度这封真挚恳切的信后,深为感动,觉得似乎一股清新之风吹到了日本神户须磨自己的书斋。回想十年前在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门下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学友,意气风发、挥斥方遒;而如今流落异国他乡,形单影只,深有“异乡逢知己”之感。

(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