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4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影像
2018年04月08日

新桥镇老街:

岁月更迭中薪火传承

本文字数:1060

文/潘瑾瑾 图/姜新春 39°老苏

 

风吹麦苗,炊烟袅袅。

王鲍这片红色土地上满是历史的积淀,古老而沧桑。这里的土地显得格外厚重,脚踩下去,仿佛能呼吸到泥土里散发出的久远气息。

130多年前,新桥镇位于西庆升沙和永泰沙的结合部旁边。西庆升沙涨成后,首先有崇明富豪前来围垦种植。有一个叫张元宾的开了一爿小店做杂货买卖,生意很好。以后又有人相继在小横河以北盖房开设店铺。同时在河东靠河边由倪、陈、施、赵四家盖了南北市面的平房各18间。后又在河上造了一条东西向的大桥,故称“新桥镇”。

终于来到新桥镇老街,我心里有些落寞。因为,老街房子大多都已翻建,很难寻觅当年的影子。只能从附近居住的老人口中,了解当年老街的繁华。“这里有京货店、杂货店、粮店、油米行、肉店、酒店、药店等,很是热闹。”跟我介绍的老人名叫陈介飞,从小生长在这里,这里的所有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听他讲话时,我有些分神,仿佛穿越到了当年的老街。

“芋艿,香芋咯~过来看看呀!”这一条东西向不足3里的街上,商铺层叠林立,小摊更是挤满了方寸间所有的空隙。来自附近的老板、小贩齐聚在这里,各色杂陈,没有分类,没有详规,只要是你的地盘,尽可以随意排放。

“这里原先是‘菜达子’(菜场)。”老人的一句话将我拉回了现实,“达子”就坐落于老街北侧,石板做成的铺位还可见当年的热闹景象。脚下的红砖路经过岁月的洗礼,早已失去了当年艳丽的颜色。殊不知,多少人在这里买过美味佳肴与家人共享。

老街横跨一条河,河东的人们要上“达子”就必须过河。在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高架桥梁,所谓的大桥是由麻绳和木板建成的,走在上面会有“吱嘎吱嘎”的响声。“小的时候调皮,会晃动麻绳,看着在桥上推车的乡邻跌入河中。”说话间,现年75岁的沈忠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

“老街的生意一直很兴旺,直至抗日战争开始才逐渐衰落。”站在一旁一直没吭声的崔锡祥自言自语到。现年90岁的他满头银发,脸上的皱纹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作为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孩子,他一出生就经历了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动荡和不安。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对老街人民的勤劳和果敢素有耳闻。站在老街的桥头,看着村里耕地连片,村民开心祥和的景象,想象着当年这里的人们,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情景,顿时觉得钦佩。

老街,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历史的传承。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里的人们,靠着勇敢和淳朴赢得了胜利。走过峥嵘岁月,如今生活安逸的他们并没有忘却来路,勤劳踏实、努力奋斗的精神代代相传。

老街上的老人回忆童年趣事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俯瞰新桥镇老街全貌

老街上的杂货铺

新桥镇大桥横跨东西

菜场“遗址”

扫码看更多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