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oss-cn-hangzhou.aliyuncs.com/qdrb/2018-03-09/P4/5da913265df03b83ff7f0a855e993f9a.jpg)
![](http://epaper.file.routeryun.com/other/other/54cecfb1a9f74.png)
缩短含义的“jiu”字考源
徐乃为
在启海方言中,有一个十方特殊的方言词,谓之“救(jiu)”,其基本意义是“缩短”。例如,新衣裳第一次浸水后晒干,衣裳缩短了,谓之“救(jiu)”,有些老年人,有时自我调侃,“我活来‘救’脱了”,是说身材变矮了。冬天,把头埋在衣领里,说作“头‘救’特领子里”。
这个字的“本”字,袁劲先生《海门方言志》中的附录《海门方言本字考》有考录,记作“疒中秋字”。并注云:“《集韵》,即就切,去声,宥韵,缩也。”《集韵》是宋朝的类书,宋朝距今只千把年,缩短意义“救(jiu)”作为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显然极为久远,袁先生说是“本字”,还少依据,这仍是当时的记音字罢了。
“救(jiu)”的本字,应当是“勾(句gou)”字。从声母说,在本方言中,“g”与“j”是最常见的规律性对应,请见下表:
“龚、弓”则普通话读“gong”,而方言则读“jiong”,“更”则“geng、jing”两读。因此说,声母“g、j”之间的对应是一种较为广泛的语言现象。而且都是“g”转换为“j”后,由于拼音的搭配规律,会加上介音“i”。所以说,“勾(句)gou”声母一变,则成“jiou(jiu)”。
但是,在如今的启东方言中,还找不到第二例“gou”与“jiu”的对换例子。但是,历史典籍与其他方言则有明确的存在;本方言中,却成了孑遗。
我想起了1966年时轰动学术界的一项考古成就。1965年12月,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墓,发现一把连鞘的名贵青铜剑。当时拔剑出鞘,仍是寒光耀目。经在场考古工作者艰苦努力,考证出这把锋利无比、精美绝伦的青铜剑手柄处刻有的两行鸟兽篆铭文为“越王□□自乍用鐱”。惟□□两处无法解读。于是请我国一流考古学家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徐中舒、夏鼐等辨认。众人百解未得。郭沫若释为“邵滑”,还提出这邵滑就是越王的名字。独唐兰释为“鸠浅”,并断定越王“勾践”通假字,“鸠(jiu)”、“勾(gou)”古时同音,获得学术界一致认同。
不久前,我在电视“艺术家访谈”中看到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英与史依弘同唱《霸王别姬》,其唱“前无救兵”为“前无‘狗’兵”。广东人说“九”音近“狗”。这表明“jiu”与“gou”的对应。因此,缩短意义的“救(jiu)”古时读“勾(句gou)”是绝无问题的。
但是“勾(句)”有“缩短”、“缩小”、“聚缩”的含义吗?答案是肯定的。“勾(句)”《说文解字》谓“曲也。从叫声。凡句之属皆从句。古矦切。又,九遇切。”而段玉裁注则谓“(句)曲也。凡曲折之物。侈为倨、敛为句。”
《说文解字》明确告诉我们读音的声母可“从古即g”,亦可“从九即j”。而段玉裁的注释,“勾(句)”,就是“曲”与“敛”,曲是弯曲致短;敛,有收敛,收束;收缩,缩短等含义,都是缩短。而“勾(句)”引申出的“佝偻”、即驼背患者或“佝偻病”患者,也表示人因“弯曲”而缩短。本方言的“勾头缩脑”、“勾头哭脸”、“勾头曲背”均是有力的佐证。因此,缩短意义的“救jiu”,确实就是“勾(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