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1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影像
2018年01月12日

中央镇老街:

凝固在岁月中的繁华与变迁

   本文字数:1220

本报记者 李朱雳

 

本版摄影 39°老苏

冬日的一个清晨,走进中央镇老街。街上人烟稀少,路面却很整洁、清爽。一些墙体斑驳的老房子和青苔漫地的小巷子依然如故,似乎在等着我们抹去岁月的烟尘。

“以前的街上很热闹的,我早上经常过来买菜。”同行的张师傅笑着说,他老家就是这条街上的,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中央镇老街还是挺红火的,各种商铺、小贩一应俱全,种类繁多的商品让整条街都散发出令人侧目的活力。听闻有记者过来采访,本来略有些清冷的老街一下子聚来三五个老人家,说起中央镇,老人们感触良多。“我是生在中央镇,长在中央镇,嫁在中央镇。”80岁的陈建兰告诉记者,中央镇的历史可不短,而且以前真的很热闹。“我小辰光这条街闹猛得很,早晨街上的喧嚣声几乎连数里外的吕复都能听到。有卖烟的、贩盐的,年货、百货应有尽有,街西头有棉花店、早饭店、银器店。”陈建兰回忆道。据《启东文史》记载,老街最兴旺的时候,仅酒家就有19家之多。

中央镇老街北边有条小河,名为中央河。中央河不宽,和它大气的名字还是颇有点距离。“别看这条河现在这样,以前这里水运发达,老街河边曾有三个装卸货物的码头,东边是粮码头,西边是花布码头,中间的是供销社码头。”然而,由于时间的“打磨”,已无法看出原先码头的繁华景象。而如今脚下的却是一座水泥桥。“1966年,政府将小木桥翻建成现在的水泥桥。”在石桥栏杆上,隐隐约约看到上面斑驳的字体“志良乡第一桥,一九六六年建”。“这是当时志良乡的第一座水泥桥,所以称第一桥。”陈建兰介绍。“由于中央镇的繁华,那时候还被日军占领了,我父亲的徒弟当时就牺牲了。”陈建兰讲起当年的旧事至今还有些后怕。“日本人明晃晃的刺刀真的挺吓人,我那时候还小,躲在门里不敢出去。”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又来这里扫荡。“那时好几家商店都被烧掉了。”“我记得父亲那时候可了不起了,他穿着长衫给共产党送信呢,要是被发现可是要枪毙的。”陈建兰说起父亲,眼里充满了自豪。

“解放后,日子就安稳多了。”在陈建兰的记忆中,解放后老街上最繁华热闹的地方是中央镇供销社,供销社门市部里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周围的乡邻家里缺什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供销社,到镇上来的第一站也是供销社。

今天的老街没了昔日的繁华与喧闹,却沉淀出了几许沧桑。“很多人都搬走了,年轻人更是走得差不多了。”不过老街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冷落,“现在政府也没忘了我们老街,你看老街上不少危房都改造了,中央河也被整治得很干净”谈起新变化,陈建兰笑了。

有句歌词这样写道: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有的老房子终究挡不过岁月的侵蚀,被拆掉了,老街也有可能在汹涌的城市化中消逝,但无论如何,心中的那份老街情结却是亘古不变的,她已经融进我的血脉和筋骨,永远拆不掉、割不断、忘不了!

其实,无论你的故乡,他的故乡,我的故乡,都有一段街道,或长或短,或古老或崭新,折射时代变迁,映照世道人心,成为伴随我们成长的生活片段、生命驿站,长大后游子怀乡的心灵寄托,能抚慰这喧嚣尘世中颗颗驿动的心灵。

你早启东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