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1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江海潮
2017年11月17日

积肥

   本文字数:2124

陆建兴

 

入秋后,庄稼人忙着筹备播种的农事,看着他们肩扛车推着一袋袋化肥回家,我就想起了那年代积肥大生产运动。

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落后面貌抬眼可见,没有化肥厂,没有机械耕作,一切都靠肩扛手提,人定胜天的作为。为了迅速改变农业生产贫穷落后面貌,全国人民掀起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对启东人来说:“金山银山一担挑,向党中央献礼。”那要夺“金山”“银山”,“肥”可不能少。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地不上肥,等于瞎胡混。”可当时启东没化肥厂,肥从哪来?传统的农业依靠农家肥,启东人民就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了深挖洞、广积肥的群众运动。那持久20年的积肥场景虽逾四十多年,但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

积“黄”肥,黄肥即人粪尿。人粪尿是庄稼最好的当家肥,那年月,农民视其为“贵肥”,不仅仅因为它施在哪里就肥在那里,而且值钱。生产队长为了不使农户走失人粪尿,每半月安排刮一次坑底,即由男老力挑着粪桶挨家挨户出粪。每到一家,两三个人挑粪,记好担数,并把每家的粪留一桶放集体大池坑边做样本,出粪者在午前或晚上收工前集中在坑边根据各家粪的厚薄和质量的好坏议价,质量好的五六毛钱一担,差的三四毛钱一担,这样一坑粪能换好几元,到年底生产队结账时每农户能增加经济收入。如此,农民很珍惜尿粪,有句口头禅:“出门肚里放放空,回家上坑急匆匆。”就是说尽量把尿粪拉撒到自己坑,不轻易拉撒在外人田。

积“绿”肥,绿肥即青肥。秋收后,有的地块部署来年种玉米的,生产队长就安排人手在这地块行间播上草种(草头)。春天,春雨连绵,草芽萌发;春风徐来,草头旺盛。到播种玉米时,生产队大男客使铁撘,将青草盘下土,作为玉米生长的基肥,名叫“埋青”。埋青不够的话,队长又安排辅助劳力去沟沿河边拔杂草,一捆捆、一篮篮提来,埋到玉米行里。因此,那年月的青草都是宝,用作基肥少不了。

积“粗”肥,即大杂肥。在“勤积肥,保丰收”的口号下,农民向“三棚五底”要肥。“三棚”,即猪棚、羊棚、鸡鸭棚。三棚内肥是个宝,肥沃庄稼也少不了。政府鼓励农户养猪养羊养鸡鸭,但当时粮食少,人都吃不饱,哪来粮食喂猪喂鸡鸭?但为了攒肥,农民克服困难,家家户户养了只把猪,猪吃的是柴糠水葫芦,给少许精粮,那猪粪是有的,但质量就“粗”了。因为养猪少,农户将猪粪的处理就直接放坑里,与人粪共蓄,生产队刮坑底时与人粪共集。羊棚里的羊有的农户养两三只,羊吃的是草,灰是粗的,精明的人家经常把羊棚灰刨出来,堆成锥形,捞点河塘泥涂上,蕴闷,到生产队集灰时,羊棚灰细腻喷松,换个好价钱。鸡鸭棚灰少,且肥,农民往往放自留地上。“五底”即:坑棚头(厕所)、柴垛头、灶口头、灶脚跟头、台脚跟头。集“五底”肥是深挖洞,广积肥的举措。农民在人民公社领导的号召下,利用空闲时间自觉地集“五底”肥。把粪坑四周的泥垦出来,把柴垛头的柴泥灰扫出来,把灶口头的杂泥刨出来,把台脚跟头、灶脚跟头千脚泥挖出来,堆放一处,交生产队作肥料用。除此之外,人们还挖掘潜力造肥。每年三、四月是农闲的季节,生产队长发动全队男女老少拿着长竹竿,挑着泥络担,浩浩荡荡到沟河里捞水草,到沟沿芦苇跟头拔杂草。此时沟边河畔,人头攒动,竹竿挥舞,捞的捞,挑的挑,那阵势犹如沙场秋点兵,气势宏伟。一担担水草,一捆捆杂草,涌往社场空地一处堆,一天下来,堆成小山,然后捞河泥涂抹,让其发酵成肥。到秋播种麦,将其一担担挑往麦田,撒在麦行里,作麦的底肥,功在智慧。

积“湿”肥,即捞河塘泥。秋收秋播后,沟渠边上的芦苇割尽了,这时是捞河塘泥的最佳时节,生产队里的强壮劳力,撑着泥船,拿着泥夹和扦镨,去河塘里罱泥。此时,河面上小船如点点繁星,繁星上站着俊男,虽深秋,但他们穿着单薄,撸起袖子,两脚稳住小船,两手握泥夹柄,在亮亮的号子声中,黑黝黝的淤泥一夹一夹夹入船舱,又一扦镨一扦镨甩上岸,其英姿让人呆眼。其余劳动力,三人一组,拿着泥扒扒泥。一人把河塘泥扒入粪桶,两人扛着倒入田中。还有的干脆瞄准淤泥厚实的小沟,抽干水,全员下沟,男人下沟坑掘泥,女人用扦镨传泥,一块块污泥像燕子从沟底飞上岸上,一两天功夫沟底见天。后把污泥一担担挑到田里,用楸扯开,经严冬一冻,过年后一敲一扒,生产队里的农田基本上铺上了肥泥,这叫“积肥铺生”,生泥能改良土壤,肥泽庄稼茁壮生长。

积肥,人们还想出了新的招数,把蚌壳、田螺壳、贝壳烧成灰当钙肥,把蚕豆禾浸臭水沟得水当碱肥,把臭鱼烂蟹当磷肥,70年代初还培育“5406”生物菌种肥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为了肥田,农民想方设法多积肥,夺取庄稼好收成。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座座化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微量元素肥等纷纷问世替代了人们陈旧的积肥方式,“积肥”两字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意识,人们不再为积肥操劳奔波,也早已不积肥了。但我认为: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化肥虽见效快、用时省力,但没有原生态肥料好。那些人畜肥、草木肥、淤泥肥等虽不时髦了,但在老一辈人的心里,那肥才是真正的农田益友,庄稼的伙伴。所以,我每想起那积肥运动,还是那么的亲切、自然,积肥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