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9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
2017年09月26日

启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连载(十一)

本文字数:2140

启东“推笆”技艺

【流布区域】启东等沙地语地区

【历史沿革】启东的地理位置独特,它是由长江口的淤泥沉积成陆地,为了保岸防坍,人们遍种芦苇(沙地人叫芦青)。

芦苇的适应性强,生长快,聪明的沙地人就用它为自己的生存服务。解放前,启东除部分有钱人住瓦房外,大部分穷人住“环筒舍”。所谓“环筒舍”,就是用芦头圈成环筒形,上面盖上笆,再铺些柴草以遮风挡雨,后来稍加改善,就成茅草屋了。茅草屋除了屋架用毛竹或少许木材料外,全部用芦头推笆,上面的叫“箯”,四面的墙叫“笆”,连屋内的床也叫“芦笆门床”,因此推笆的人很多。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屋上盖瓦,但大量的还是用“箯”,因此也离不开推笆师傅。1980年以后,人们用“望砖”替代“箯”,推笆逐渐少了。如今农村都是楼房了,“笆”也就用不上了。

【形式、内容及用途】1.推笆,笆实际上就是用芦头替代木材,或砖块来建筑房屋,最早的、最简单的叫“环筒舍”。全是用芦苇搭成,长3米左右,宽2米左右,椭圆形。2.芦笆墙3.芦笆门4.芦笆床5.芦笆隔墙6.芦编7.笆分左手、右手8.其它

【材料与工具】把芦笆收割后,去掉枯叶、头、根,称芦头。

闸刀、竹篾、珠钻

【工艺流程】十根左右一把芦头编成十字绞花,均匀地排开,长短根据需要。

用竹篾把两边夹起来固定作用。用闸刀把两边闸平。

【代表性作品】陆欣同志的《沙地风情录》作过详细的介绍。

【传承现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人们造房开始用砖、水泥来替代芦头。会推笆的人还在,但已没人请他们了。

【相关实物遗存】在农村中的老房和个别老人家里还能见到。

 

启东芦编工艺

【流布区域】原新港地区。

【历史沿革】包象根是芦编世家,从他曾祖父起就把芦编工艺作为一门技术,养家糊口。一代一代传下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芦编工艺是包家的一大副业。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芦编工艺逐步萎缩,芦笆已很少有市场,芦蒿、芦苇条已无人问津。芦菲也仅仅是少数人家使用。目前,农家仍常用的只有簸箕一项。

【形式、内容及用途】形式和内容:畚箕、芦菲、蕃等。

用途:畚箕比较实惠,一般用于清扫垃圾,或者农民在农作物收获季节用来畚一些粮食。芦菲是在农作物收种后没有完全干燥时用来腾放农作物。蕃是望板没有前发明使用的建房材料,用于摊在椽子上方,是屋顶的组成部分。

【材料与工具】材料:芦头、江草绳、竹片、竹头、篾、稻草。

【工具】刀、芦抽、轧车、蓝支、篾针、篾刀、铡刀、墨斗、长凳、长毛竹、蓬斗。

【工艺流程】一、畚箕:1.削根。将挑选出来的芦头用刀削去老根。2.抽芦。把削好根的芦头经芦抽一抽,使芦头裂开。3.轧芦。把抽好的芦头用轧车轧上2-3次,使芦头平整。4.剥壳。对轧平的芦头剥去芦壳。5.编芦。根据所要编的畚箕大小选择相应长短的芦头。6.杀口。用江草绳把已初起形状的畚箕进行杀口。7.撑夹。用小竹头夹河畚箕的尾部,以增强畚箕的耐用性。

二、推蕃:1.打绗。找来长凳和长毛竹打好绗。2.拣芦。芦头中挑选出长得好并且比较直的芦头,全部铡平(放宽一尺)。3.推蕃。推蕃在绗上进行,每把有14根芦头,其中的7根和另外的7根根梢交叉放,先把4根做成一个“井”字形,再在“井”字上面复上一把,然后依次每2把一交叉,不断地推,(宽按照房型大小,长按照南屋檐到北屋檐的长度)。4.夹蕃。用蓬豆将篾丝穿好,等所有篾丝穿好后将推好的蕃颠过来,拔篾针,扭篾丝。5.铡蕃。用墨斗按照需要的长宽进行弹线,铡平。

三、芦菲:1.削根。将挑选出来的芦头用刀削去老根。2.抽芦。把削好根的芦头经芦抽一抽,使芦头裂开。3.轧芦。把抽好的芦头用轧车轧上2-3次,使芦头平整。4.剥壳。对轧平的芦头剥去芦壳。5.编芦菲。从2根头、2根梢开始(“人”字形)编,一般规格是4.5尺和4.8尺。6.刹边。编好稻草辫子作引条,夹在芦菲边,防止粮食等滚到外边。

【代表性作品】大畚箕、小畚箕、芦菲、蕃。

【传承现状】在启海地区的农户人家仍然有人编制和使用,但人数已不多。

【相关实物遗存】芦蒿、芦菲、芦簸箕。

 

箍锅盖

【流布区域】分布于启东市各镇乡

【历史沿革】黄菊新从事园竹工艺,是拜顾仁忠为师,而顾仁忠是祖传的,据说顾仁忠的上辈人是从崇明移来的,从顾仁忠的曾祖父始就从事园竹工艺。黄菊新自带了顾云昌为徒后,没有再收徒,再加上农村柴灶逐渐减少,木锅盖也逐渐被淘汰,故顾云昌也没有收徒。但箍锅盖的材料已有发展,从过去单一的毛竹皮箍发展到用铜板皮(一种很牢拗的薄木板)以及铝皮和不锈钢皮箍锅盖。当时启东人烧饭煮菜用的都是柴灶,铁锅竹木锅盖、箍锅盖是一门多功能技术,方作、圆竹、木匠、竹匠、全能。在启东箍锅盖的人很多,直到现在少数用柴灶的人家仍有竹木锅盖。但会此手艺的人已存世不多。

【形式、内容及用途】农家里每家都用灶来烧饭,用木制的锅盖,边上再用毛竹皮或者铝制的皮围成一圈,以确保锅盖同锅之间的密封性,使得锅内的气压升高,使得烧制的饭菜更香。

【材料与工具】毛竹、铝皮、竹刀、刨子、包装袋、木板

【工艺流程】1.将毛竹劈开,将其分成4片。

2.再将每片毛竹,将其分成3至4层。

3.将毛竹根据锅盖大小,将其围上。

【代表性作品】1.箍竹皮的锅盖。

2.箍桐板(一种木板)的锅盖。

3.箍铝皮或不锈钢皮的锅盖。

【传承现状】现因液化气的普及,农村中使用火灶相对减少,使得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逐渐减少。

主要是一些中老年工匠仍在从事这一行当,如合作镇达育村八组的黄菊新、顾云昌,汇龙镇城西村十组的季单辉等人。

【相关实物遗存】老式柴灶的木锅盖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