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言碎语 黄春景
关于繁体字
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中,著名导演冯小刚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冯小刚举例,如“亲爱的”这几个字非常有含义,“亲”的繁体是左边一个“亲”,右边一个“见”,组成了“親”,“愛”是在“爱”中加了一个“心”这两字的含义是亲要相见,爱要有心。结果简化以后变成了“亲不见、爱无心”。
需要厘清的是,冯小刚所强调的是恢复部分有含意的繁体字,而不是全部繁化。对此提法,于笔者心有戚戚焉。繁体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对待繁体字和简化字,我们不能以功利的心态来判断优劣。现实中,有些简化字着实无趣,丢失了汉字的美,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面无麦,爱无心,亲不见,产不生。因此,笔者也认为部分汉字确有恢复繁体的必要。
早在2009年全国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了恢复繁体字的议案。但源于“废简复繁”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加之提出的是用整个繁体字去取代简体字,要想立马“废简复繁”谈何容易。要看到,简体字的通行使用“有法可依”,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未做修改前,简体字作为规范字的使用要求不会改变。这一次,冯小刚提议“恢复有含意的繁体字”,而不是彻底的“废简复繁”,显然这样的文字修正工程更易于接近实际。
其实,恢复有含意的繁体字,不仅不影响人们的书写,更有利于人们的认知。一是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已是“拇指时代”,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二是繁体字的每个字都意义深远,形象而生动。恢复有含意的繁体字,是对中华文化传承非常有意义的一件大事。三是简体字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文化间的交流,恢复部分有含意的繁体字,也是一种“外交需要”,便于与国际接轨。
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学生拿到那些东西,完全不能读,还要借助翻译,借助于转换才能认出那些字来。如果再过若干年以后,已经形成了习惯,那些繁体的典籍就有可能成为“死”文字了。就像现在的满文一样,现在全国没有几个人能认识。由是观之,虽然不能一下子大面积恢复繁体字,但适当恢复有含意的繁体字,显得很有必要。何况,冯小刚建议的只是选择50个繁体字,增加到小学的课本里,让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有关职能部门如能接纳这样的提案,可以先行试点,待成熟后再推广开来。
按理说,汉字简化,简掉的应该是繁琐不影响汉字本意的笔画,而不是为了图简便,将有含义的内容也一同简化掉。有些繁体字,字面和内容是有机一体,整个汉字传达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孩子们认字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可见,恢复部分有丰富文化含义的繁体字回归学生课本,不仅体现对汉语言文化的传承,更有助于复兴中华传统文化。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