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8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教育
2017年08月25日

文化德育 浸润心灵

本文字数:943

一周的德育培训,聆听了8位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自感收获颇丰。我粗略地把他们的讲座分成两大类。

 

黄厚江、黄辛隐、尹艳秋三位教授对于教师的专业追求、积极心理、伦理使命的阐述。他们针对“德育”以及实施“德育”的教师进行精准的分析和描述。学生是一艘轮船,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能否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教师这个航标起到导航的关键作用。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具有教学能力,其次,应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具有高尚的人格。恪守职业道德、知行统一,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乐业、敬业、精业、重视形象、净化心灵、懂爱懂美、有责任心、做事细心、有恒心。

田明亮校长、江波、夏骏、母小勇、曹炜教授的讲座则是说明了文化与德育的密不可分。文化建设是学校实现德育的重要途径。文化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它是从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生品德认识起导向作用。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置身其中,就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感染、吸引和改造着你。文化的德育作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块阵地的教育作用。

文化表象上的解释是将人类优秀的精神产品内化为人的信念,外化为人的行动的一种习惯。目前微信圈较为流行的一种文化解读是名作家梁晓声所说的四句话: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内心的修养从哪里来,唯有从阅读中来,从反思中来。无需提醒的自觉,就是儒家倡导的慎独,犹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正如俗话所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体现在《易经》,“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我相信,持之以恒地对照这四句话来构建德育,一定能够收到好效果。

归根结底,我们应勇于把平凡当成一种磨炼,把日常当成一种修养,把岗位当作责任,关注工作上的每一个细节,关注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自觉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我们应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调动学校中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从校园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影响,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铺平道路,为学生提供、设计一个良好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情操。

(长江中学吴炜)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