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又绿庙港河
刘德昌
在启东的版图上,有条以蓝色细线为图例的河流,从南黄海吕四小庙泓水域向南延伸,流经通吕运河、中央河、南运河,在大兴镇村转道后,与滚滚长江东流水交融在一起。它就是名副其实的小庙港河,亦称庙港河。但半个多世纪来,生在小庙港河畔,吃庙港河水长大入伍又走上工作岗位的笔者,一直将她视为至高无上的母亲河。
端午节前,笔者乘坐102路公交车在大兴路口下车,专程探望这条使人牵肠挂肚的母亲河,力图找回当年的童趣往事和尘封已久的记忆;赏阅母亲河历经沧桑却依然横流东疆的豪迈气概,点赞她尽管岁月更叠、四季轮回却永远生机勃勃,为生态环境奉献美丽的精神魅力。
记忆中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座落在大兴路口北侧的惠和南窑厂,用庙港河河沿上的烂泥和河中的清水制作土坯、焙烧出难以计数的青砖青瓦。由于在周边10多平方公里地域内的砖瓦厂唯此独家,产品也就显得格外热销抢手,由此厂方自行打造水泥船、在河边开设码头,将堆积如山的砖头瓦片,发送到四邻八乡乃至长江对岸的崇明岛——庙港河的流水和泥土,使东疆安得广厦千万间,沙地父老乡亲尽欢颜。与此同时,庙港河两侧的乡镇,就地设立棉花收购站,满载籽棉的船队,在清脆的笛声中,从庙港河出发,源源不断地驶向棉花加工、纺织企业——庙港河的水,以柔弱的肩膀,分担了启东“金山银山”一肩挑的重荷。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改变了庙港河的旧模样。随着国家粮食政策的逐步放开,来自苏北里下河地区以及安徽、浙江等地的大米船、犹似不速之客停靠在粮站门前和埭口附近,用他们的大米,易地调换启东的玉米、麦子、蚕豆——庙港河以包容四海的气度,广纳来自远方的大米船队,为解决启东平民百姓吃米难的“肚皮问题”,开通了一条绿色航道;河中的潺潺流水,与村头的袅袅炊烟,笑语欢声连接在一起。
杂沓纷繁的怀旧心绪,在当今的小庙港桥头徘徊,笔者恰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地吃惊好奇:东侧的高架桥,是沪陕高速公路的必经之路,桥下是启东公交线的城东站,102、105、108、221、223、224等公交车,在这里始发、停靠,也是崇启大桥启东境内的第一站。占地数千平米,栽满了广玉兰大树的椭圆形大转盘,使人赏心悦目;来往于寅阳,向阳、兴垦、大兴、汇龙镇的车流,在这里交汇、分道,让人一时难分东南西北。
沿着与沿江公路连结的102线向南步行,出现在眼前的是高达10多米,长约5公里多的绿化地带,犹似一道超然耸立的绿色长城,在为乡村原野遮风挡雨;而树枝和树叶交缠在一起,从空中发出的声音,犹似一首悦耳动听的交响乐,把南来北往的行人,引领到与大自然休戚相关的生态乐园中。
新近向东扩建的世纪大道,在庙港河上横空架桥,宽度为120米的白色路面,在此与120线接轨;“世纪大桥”东侧惠和康复敬老院的护工们,用庙港河水栽培的地皮小菜,让院内的老人一年吃到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敬老院系当地的民营企业家顾辉独资兴办,除了为众多“空巢老人”解决老无所依的后顾之忧外,顾辉还为惠和镇村行政服务中心,无偿提供了500多平米的办公用房。启东客运总站的领导,为了方便入居老人和家属亲友的出行、探访,专门在此增设了一个102路公交车的停靠站,庙港河畔东疆人诚信、善行的胸怀由此可见一斑。
获评“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中国特色农庄”的大自然度假村,引入庙港河水开设人工湖,将所有建筑物全部建在水面上,在4000多平方米的房顶上,全部种上智能化有机蔬菜;100多亩高效养殖水面,既可产出远离公害、味美质优,营养丰富的虾蟹鱼鳗,又可让八方来客垂钓玩赏……集餐饮、住宿、商务、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观光旅游度假村,令人叹为观止。
充分利用庙港河水土资源优势,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栽培果树,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闻名苏中各地的原大兴公社“三大果园”在改革开放浩荡春风的拂扬下,如今已被省有关部门冠名为。阔步走过沿江公路上的庙港河桥,呈现在游人面前的是郁郁葱葱的果树、姹紫嫣红的花朵、挂满枝头的水果。侧耳闻听流水细语,抬头可见白云蓝天,举手采摘新鲜水果,投足穿行泯沟小桥……古韵久远的沙地民俗、风味独特的沙地珍馐、雅俗并存的沙地文化,让人饱享眼福、口福,让人置身在休闲旅游城市、宜居宜业城市、沿海港口城市的缩影中。
春风又绿庙港河,风景这边独好!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